作文历来是学生难以承受之痛,与之“相看两相厌”者大有人在。语文教师对此亦深感头痛,又思无良策,以致作文课基本呈“窒息”状态。以笔者看来,目前束缚作文课“呼吸”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缺少自由的对话环境。作文课上教师一言堂,学生满眼“茫”,师生之间缺少对话,教师所讲与学生习得之间无法接轨,师生之间彼此“隔膜”,导致教学的无效和学生的无获。
缺少合理的训练方法。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时甚至胡子眉毛一把抓,条理不清晰,学生不得其法,自然“呼吸”不畅。
缺少真诚的心灵关怀。作文是源自心底的声音,能够触动学生心灵,才会让学生有最大的成长。然而很多教师一味追求技法,忽略学生真实的情感世界,让作文课游于外而难入内。
以上所缺皆限制了作文课的正常“呼吸”,课堂自然沉闷无趣。那么,课堂如何“呼吸”?笔者以为当营造自由和谐而充满生机的课堂,思考如“呼吸”一般自然的课堂对话方式,通过合理的“呼吸”训练发现课堂生长点,懂得欣赏,留给学生“呼吸”空间,关爱学生心灵成长。据此,笔者试以丁卫军老师《考场作文如何审题——以镇江市2019年作文题“难得这样”为例》一课为例,或可一窥作文之道。
一、自由对话,关注思维培养
课堂上师生对话的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的走向,决定了教师要将学生带到哪里,要让学生看到哪些。在自由对话中培养学生思维是解放学生心灵的重要手段,每一次思考如深深的呼吸,使师生获得双向的成长。
1、 自然导入,以思观心
王栋生老师说:“不了解学生的写作状态,不熟悉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特点,想教好写作,几乎不可能。”教师可以采用很多有效的方式走近学生内心,导入就是其中之一。丁老师的导入立足于拉近与学生距离,并初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作文题目为“难得这样”,教师以此作为切入点,设计聊天式导入:“今天难得在什么地方?”此问自然而切题,学生马上进入思考状态,联系自身,贴近“大地”,顺畅地呼吸。学生说出各种难得之处,可贵的是当学生思维有重复之时,丁老师及时指出,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角度。这种对于学生思维的有意培养,让自然的聊天方式有了一点关注“自我”的味道。在学生自然“呼吸”的状态中,教师加入了思维方法的指导,学生以思观心,表达不至于流于随意,且慢慢地与内心对话,会发现真实的自我。
2、 自主追问,以思解题
新课程改革最大的亮点也是难点就是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丁老师的课堂很好地体现了这种理念,让学生在自主追问中初步理解审题之法。审题是本堂课的核心,如果教师直接指导,容易使学生先入为主,限制学生思维。平时教学中有些教师感觉作文课枯燥无味,自己却很累,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没有解放自己,重讲不重听。丁老师能够倾听学生的想法,问题被自然而然地解决。我们来看教学片段:
师:想一想,用“难得这样”进行追问,你脑子里会产生哪些问题呢?
生:为什么“难得”?“这样”是怎样的?
生:是一件事情难得,还是人难得?
生:我觉得“难得”说明平时很少这样,平时是怎么样的?
生:是什么时候难得,是一瞬间,还是一段时间难得?
生:难得要做什么。
生:难得这样以后,我有什么样的感受?
师:难得这样蕴含着什么,非常棒。我们的思维慢慢的走进去,越来越深了。还有吗?
生:谁难得这样?
师:我,老师跟同学,爸爸妈妈,大自然……还有吗?
生:“难得这样”首先是发生在哪里?这件事为什么别人会觉得难得?
生:难得这样以后,原来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师:追问,思考。刚才这位同学说,难得这样,怎样呢?是不是要明确时间地点,要明确这样的过程,这样的情境,还要有这样之中的细节等等。
从上面的师生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思维被充分激发,短短的“难得这样”之中蕴藏着如此多的问题,涉及时间、地点、对象、事件等,可谓“一问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作答,之后丁老师归纳对于此题思考的六个方面,教师预设与学生生成完美融合。这也在提示我们,在平日教学中,很多时候,不是学生不愿意思考,而是教师不相信学生,从而“剥夺”了学生“呼吸”的权利,当教师与学生“同呼吸,共问题”,在对话中关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将乐在其中,课堂将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