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跑去南山爬山,于是一大早坐地铁从深圳的这头穿越到那头,一路上,看到很多很多的节日气息,从来没发现深圳有那么多的妈妈,于是一路上都在想,那是怎样的一个妈妈。有长得蛮年轻的女人,拿着一支康乃馨,我想应该是小孩子送的吧;有抱着一大束白色康乃馨的姑娘,我想应该是送给妈妈的吧;有提着透明包装里面是个做工精致的蛋糕的帅哥,我想那应该也是送给妈妈的吧;有抱着超级大束红色玫瑰夹杂爱心巧克力的男人,我想,那是应该是送给怀孕的太太的吧;还有一家三口坐在一起说说笑笑的,我想那应该是一块出去庆祝的吧。
还有一对特别让我印象深刻的老夫妇,白发苍苍的。等地铁的时候,他们站在我旁边,跟隔壁一个同样白发苍苍的外国人在闲聊,老妇人指着她老伴的头,对外国人说:“你头发好啊,他头发全白了”。外国人用语调奇怪的中文说:“他头发好啊,我头发都掉光了”,指着自己的“地中海”。我忍不住摘下耳机偷听他们对话,心里默默慨叹:“岁月啊,我头发真好啊。”
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总是很好,崇尚各种西方东方的节日,商家为促销而铺天盖地而借势宣传营销,却也带动了这座城市里热血沸腾的男男女女,为繁复的工作日常增添点话题与乐趣,于是什么节日都有人追随有人颂扬,于是就有了浓烈温馨的节日假象。
我在想,那些捧花与蛋糕的子女们,是为了拍照当朋友圈里的孝子吗?
我在想,那些朋友圈里的孝子,他们生活里就真的会像某些公众号里说得那么虚伪吗?
我在想,网络上的晒母节难道对现实生活没有一点正面影响吗?
我在想,为什么现在的公众号总是更让人讨厌的,明明自己在为了借势营销而吸粉,却总是假装自己是正义的化身,费尽心思提出与别人不一样的视角,然后嘲笑不关注它的人都是不对的,再吸一波流量带领更多的人一起继续嘲笑这个他们看起来糟糕透了的世界。
至少,我看到的,是朋友圈的孝子,会走下网络,会真的在这一天对家中的老母做一点“不那么平常”的事情,那怕只是一个电话。
就像,父母在农村不会用移动支付的朋友,他们是直接往父母的银行卡打钱。
就像,父母远在异乡的朋友,是直接发微信红包。
就像,提前好几天给妈妈买衣服今天寄到我家的姐姐。
就像,没什么文化的唐妈近几年开始学会在母亲节这一天打电话给在老家的老母亲。
……
打电话给外婆的时候,她刚好旧患复发,疼得四处找药,于是很久才接我电话,她说人老了眼睛花了,心脏也不好腿脚也不好,整天都要吃各种药,什么东西都吃不了。那是种心疼却无能为力的痛。
打电话给唐妈的时候,她说你们怎么扎堆在一起给我打电话。我告诉她我还没吃饭因为觉得不饿,她骂我把胃折腾坏了就知道死,我告诉她我端午节要回家,买好票了,她说那我得准备包粽子了,我说我不要。那是种恃宠而骄的甜蜜。
其实,聊的内容其实也还是跟平常没啥两样,还是我熟悉的调调,可是因为是今天,这两通电话,让我突然觉得有了一种很重的仪式感,让我开始思考爱的仪式与仪式感。
表达爱的方式很多,不需要价格翻倍的不实用的花朵,简单粗暴才是真实生活的样子,我们这一代以及上一代,都是羞于将“爱”启齿的,吵吵闹闹才是爱,可我们也需要这样的一个仪式感,在这个叫“母亲节”的日子,做一点跟平常不一样的事情,来表达你不说我也不说,但是你懂我也都懂的“我爱你”。
在有一期的奇葩说上,辩论“婚礼真的有举办的必要吗”,很多选手与导师都提“仪式感”这个词,张泉灵说:“仪式不重要,仪式感很重要。”她和丈夫结婚至今没有举办过婚礼,但她有一个普普通通的婚戒,那个就是她的仪式感,她需要一个婚姻的仪式感,而不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婚礼仪式。
嗯,我想很多的节日,很多的纪念,大抵都如此,我们可以不需要各种各样的仪式,但我们一定得通过某些仪式感来维系彼此情感的。就像,对于千百年来孔孟文化影响下的中国人,过母亲节的方式,非得让我们说:“母亲节快乐“,“妈妈我爱你”,“妈妈辛苦了”,“妈妈谢谢你”,外加商家促销标配康乃馨这样的西方化的仪式么?
我我我我说不出来啊开不了口啊啊啊啊,非得像幼儿园老师一样教我一定要这么做才能表达我对母上大人深深深深的爱么?
我们会做的、也比较正常的、日常的表达“我爱你”的方式:是我很久没给你打电话了今天打一个;是我很久没回家了今天回家陪陪你;是我常常惹你生气今天我当乖孩子;是我要偷偷给你买件衣服看看你啥反应;是我没有中大奖但是今天就是要任性给你打钱发红包……
我们要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粗暴的仪式感,她懂你也懂。所以,最好的状态是,仪式是一时的,但仪式感可以长存的,母亲节是一天的,但爱你是一世的。
诚心祝愿天底下所有的母亲节日快乐,以及诚心希望今天所有的仪式感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