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基层开展工作时,到群众家吃饭喝酒,是基层工作中常见的陋习。有的干部甚至有个论调,到群众家吃饭是遵循乡风民俗,是遵守人情世故,是为了更好地争取村民的支持,是开展工作的需要。
诚然,在一些乡村还存在着古朴的待客之道。他们将上面来的工作人员视为客人,不到他家吃个饭、喝个酒,似乎就是看不起他,就不肯配合工作。然而,仔细分析,这种说辞根本站不住脚。自十八大以来,随着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基层延伸,群众的观念逐渐得到了纠正,工作日不饮酒,办事不吃请已经成为了一致的共识。即使是最偏僻落后的乡村,只要干部说起中央八项规定,村民也会了然理解。因此,将乡风民俗、人情世故作为接受吃请的借口,早已经说不过去了。
接受吃请的本质是在享受权力带来的愉悦感,根源是特权思想作祟。一些干部认为,自己开展工作,给基层百姓带来了实质的好处,在工作过程中,吃点、喝点、拿点,都不算得什么,全没意识到,这是权力异化的一种表现。很多群众秉持朴素的求人办事思想,只要工作做得成,付出一顿饭一顿酒,大部分群众都不会对此感到不满,反而会认为干部吃了自己的酒,是给了自己的面,说出去脸上有光彩。看上去,干部和群众都得了实惠,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大好事。其实不然。如果干部所为是如果单位安排的工作,做好是应该的、必须的,实在不应以此为由揩群众的油;如果干部所为不是出于单位派遣,是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那更应当遵循党员的操守,不要拿群众一针一线。何况,因工作接受吃请,会给群众带来负面示范,似乎不请干部们吃一壶,拿一些,事就办不成。长久以往,对基层政治生态的腐蚀不容忽视。
越贴近基层,越要小心仔细。一壶酒、一顿饭价值不多,但从中折射处的,却是少数干部思想不纯、作风不正,损害的不仅是干部自身的形象,也在给党和政府抹黑。面对吃请,党员干部当推则推。如果确实推脱不开,完全可以在宴请前给群众带上一些礼物,也可以在宴请结束后给群众发上一个小红包,这样既顾全了群众的心意,也没有违背清廉的原则。
要维系与群众的关系,关键看给群众办了多少实事,而不在吃了群众多少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