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提笔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是受到一本书的影响。
书的名字叫《巴丹吉林的春天》,它是由边疆将士合力完成的一本书,书中记载了很多关于人事与感情的故事,每一篇或长或短的文章,都书写了千奇百态的人生。后来据我仔细观察,几乎每一个角落的书柜里都有这么一本书,从这本畅销书中,我想到了这篇文章的主题词——家国情怀。
关于家国情怀,古往今来有无数的注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一种崇高的理想,“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也是一种朴素的希望,“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更是一种体贴的关怀。
这些忧国忧民的铿锵话语虽出自文人士大夫之手,但不免更适合于帝王将相的口吻,与之相比,我想说的家国情怀,该是更渺小和平凡一些了。
戈壁战机的起与落
伴随着一阵发动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一架战机冲出了跑道,在跑道的尽头腾空而起,它的英姿在人们的视野中渐行渐远,它搭载着试验人员多年间日夜的心血与付出,牵动着数千人的心弦。人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它、为它祈福,目送它消失在茫茫的戈壁。
一阵与空气剧烈的摩擦声呼啸而来,远方的一架战机准备降落,刹那间,起落架机轮与跑道擦出明亮的火花,又随着一阵白烟瞬间消失了。它稳稳地停了下来,等待下一次腾飞。
边关将士的苦与乐
基地里很多穿着蓝色迷彩服的年轻身影其实都是空军某部的干部、技术科研人员,是从军地院校选拔而来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他们在毕业时放弃留校和大城市的工作机会,申请来到这里,有的人放弃原驻地的优越生活条件,携家带口,从原单位主动请缨来到这里。
王哲和韩海艳是空军工程大学毕业的一对博士夫妻,他们在书中写到:“毕业那年我们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主动申请远赴内蒙古腹地、在大漠戈壁上的空军某基地工作,这让同期毕业的同学既疑惑更钦佩,其实我内心觉得,满腹才学不到部队去论战研战,反而是吃大亏。我们进行的科研任务在国内尚属首家,是真正瞄准实战去的。比起大城市里便利的生活条件,我们更喜欢这里浓浓的战味!”
试验队伍的张与弛
在今年的中秋节和国庆节,远在酒泉基地的试验队人员仍然坚守在一线工作岗位,等待他们的是产品反复的测试、分析、调试工作,这是衡量我院产品能否顺利交付的最后一道关口,事关重大。哪怕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毫厘的差错都可能导致一切从头再来,所以越是到了最后关头,失败的代价越是不可承受。因此大家始终绷紧“稳妥可靠、万无一失”这跟弦,全身心地投入在紧张而有序的工作中。
产品试验是一个多系统协调完成的复杂工程,往往涉及中航工业、中国电科、航天科技、航天科工等下属的多家单位,当一批又一批的试验队伍从四面八方集结于此的时候,无论大家来自何处,穿着何种工服,做着何种专业,只要进了试验队,便是并肩作战的战友,犹如《诗经·秦风》中唱的那样,“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在试验队队伍中,最让我佩服的就是型号总师,她是一位朴素无华、平易近人的女研究员,产品的一切技术问题均由她最终把关,遥测、结构、控制、电器等十余个专业对总师来说即是如数家珍,她温和地对待每一个人,谨慎地协调每一个问题,话语间透露着严谨与博学、沉稳与老练,她是整个试验队的定海神针。
入秋以来,虽然很多人已经克服了初来西北时水土不服的困难,但持续干燥的空气、昼夜近20度的温差也让很多人身体不适。这里离最近的酒泉市仍有2-3小时的车程,所以大家的活动范围仅限于生活区内以及门口的市场。
在每天往返于生活区与试验区两点一线的生活中,大家依旧苦中做乐,去游泳馆、健身房锻炼,红柳湖遛弯,博物馆参观,等等。当地的特产仍给人以惊喜,比如又甜又脆的哈密瓜每斤仅1元钱;粒大、筋道、酒红色通透的香妃红葡萄干入口似有玫瑰的花香。每逢十日的小型集市也可以感受那些包裹掩饰、风尘仆仆商贩的热情。
试验周期短则1-2个月,长则半年,家中的妻儿老小只能通过电话问候关怀,为了取得最终试验的圆满成功,大家都在默默地坚守着。国家每年都不计成本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这是军事任务更是政治任务。
在航天国防事业的浩瀚长河里,所谓家国情怀,原来就是在远方前行的人,肩负的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