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有研究人员从60年代开始收集麻雀的叫声,发现五十年来,麻雀嗓门一代大过一代。原本麻雀的叫声有三种,至今只剩下一种,就是最高频最大声的叫法。
对麻雀来说,叫声相当于跟同类聊天,或者歌声。现在麻雀越来越聒噪,源自人类制造的各种高分贝噪音。
形容人聒噪,就用”像麻雀叽叽喳喳“。麻雀还真是无辜躺枪,这噪音还不是人类自己制造的?汽车鸣笛、施工装修、露天广告、路演展台……环境太嘈杂,迫得麻雀都不得不拔高音量,否则无法从周遭声浪中突围。
大声党是如何产生的?
这让我想起一些在地铁、机场等公众场合,捧着手机的大声党,如同在自家客厅,旁若无人地高谈阔论。细想之下,可能不是他们怕对方听不清,而是周围太吵,他们听不见自己的声音,所以下意识提高分贝。
灵敏的耳朵听了太多嘈杂,一旦麻木了,是无法回头的。有如那些高频大声的麻雀,何尝不是环境的产物?
众声喧哗中,各种信息的声音交响曲,统统汇成噪音。想要突破重围显现出来,唯有像麻雀的叫声,越来越尖锐、粗糙、巨大。
什么平和中肯长篇大论细语,谁耐烦听?在这躁动时代,大家被迫接受一条王道:大声才可以不被忽略,以至淹没。
拔高音量真有助沟通吗?
什么时候人会不自觉的拔高音量?情绪激动与人争执、吵架时。为什么呢?难道用正常分贝,对方会听不到吗?并不是。而从心理层面讲,当信息无法被对方接受时,为了强化信息的传递,只好拔高音量。
但是,你以为这样对方就能听得见并接受你的想法了吗?
然并卵。
因为沟通包括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其中的非语言沟通由三个部分组成:文字、声调语气、肢体动作。
1965年美国心理学家佐治.米拉经过研究后发现,沟通的效果来自文字的只有7%,来自声调的有38%,而来自身体语言有55%。也就是说,你说话时的语音语调和姿态,所传递的信息比你说的内容重要得多。
你以为拔高音量别人就能听见去了?大错特错。相反,因为你令人不快的高分贝和拍桌子蹦高的姿态,别人早就不在留意你到底在说啥了,而是从内心里产生抵触心理,这样一来就是一场无效沟通,平白制造了高分贝噪音而已。
怎样才算一场有效沟通?
“一个人的成功,15%取决于他的专业知识,而85%来自他的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这是美国著名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说的一句话。
所谓沟通,简单地说,就是信息、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理解过程。涉及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过程和行为,而最有效的沟通是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的结合。
动作姿态是一个人思想感情、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一个品德端庄、富有涵养的人,其姿态必然优雅;而一个趣味低级、缺乏修养的人,是做不出高雅的姿态来的。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留意自己的形象,讲究动作与姿态,这样才能使得沟通更为有效,也更容易被人接受与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