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之前
这篇文章是今年三月份我受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就业协会约稿时所写,于昨天首发于西建大就业在线微信公众号(原标题为「写给应届毕业生看的求职干货」),为了将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人,帮助他们解决求职时的一些困惑,我将其发表在自己的简书账号上。
三年前的三月,我来建大参加研究生复试。公布结果的那一天,我在环境学院一楼拥挤的人群中艰难的卡进一个身位,在学院张贴的「预录取名单」上找到了我的名字,跟在名字后面的一栏是预录取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
找过导师签完字后,我在一楼等候同行来参加复试的朋友,望着学院一楼墙上挂着的牌匾,我掏出手机对其中一块拍了张照片,然后发了一条说说,大意是,未来三年,就靠这块牌子了。
我当时太年轻,被成功的喜悦冲昏了头脑,完全不知道也没有考虑过两年后上研三时要面对的是什么。
两年很快就过去了。两年间,我没少抱怨过,抱怨校园太小,抱怨食堂伙食太差,抱怨实验永远做不完,抱怨好看的姑娘好像总是被人捷足先登……如果一个人默默地抱怨不够过瘾的话,甚至会找一帮人围着饭桌一起抱怨……每次抱怨完,总想着能尽快找到工作,然后毕业。
真到了要找工作的时候,才发现,跟找工作相比,之前抱怨的那些事真的是不值一提。
由于对往届师兄师姐并不顺利的求职过程多少有些了解,我作为一个不想重走他们老路的新鲜师弟,在去年三月份的时候,计划找一份暑期实习工作。只不过,此时我对互联网运营岗的热爱程度已经超过了我的专业,于是,我只身坐上了去北京的火车。
中关村,某互联网创业公司,在一间密闭的小型会议室里,HR小姐用和善而迷离的眼神打量着我,问了我一些问题,我望着她,不知道她是想劫财还是劫色,心里很紧张,加上是第一次面试,在一番语无伦次之后,我被她十分友好的请了出去。我被拒了。半个月后,我又参加了腾讯的暑期实习生面试,一轮游。接连被拒,我的自信心极度受挫,我开始明白,找工作没我想象的那么容易。
后来……后来秋招来势汹汹的送走了春招,我带着作品集相继投递或面试了多家互联网公司,均以失败告终。多数情况下,和我一起参加面试的学生都来自西交大、西电,而我的母校,西建大,不像它们那样声名显赫,不像它们是“985”、“211”,它仅仅只是一所跟互联网不怎么沾边的建筑类院校,这就是它的原罪。
我站在高层24楼的宿舍里,像个地主一样忧伤的望着田径场上跑圈的人们,感觉求职就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忧伤之余,是挥之不去的焦虑,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了十月中旬。
在“入网”无门之后,考虑到学校的属性,我决定尝试投递房地产公司。出乎意料的是,我很快就收到了两家房企的Offer,比较和考虑之后,我签约了其中一家名为中梁地产的公司。就这样,工作终于有了着落,整个人如释重负,晚上不用再焦虑的睡不着觉了。
这大概就是我的整个求职经历,我想我的经历很多人都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现在回想那些骑着自行车去外校听宣讲会、对着电脑屏幕海投简历、被招聘网站的短信疯狂轰炸、放下手头的实验提心吊胆的去参加面试的日子,还是颇为感慨。
尽管残酷的秋招已经过去很久,我也不必再为毕业找工作这件事忧心忡忡了,但我还是会时不时听到来自身边或网上的人问起这样一些问题:我该选择怎样的行业或岗位?我该去大城市工作还是去小县城工作?在求职前我该做好哪些准备才能提高被录用的可能性?
为了尝试回答这几个问题,我在每个问题下面写下了自己的想法。
1. 我该选择怎样的行业或岗位?
在选择行业或岗位的时候,不能随大流,更不能在受挫之后就毫无原则的向现实妥协、屈服,随便找一份工作糊口,而是需要有自己的判断标准,对自己有清晰的定位:(1)我是否对这份工作有足够的兴趣;(2)我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将这份工作做好。
对于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而言,可能都没有任何实习或正式的工作经验,但并不妨碍我们对工作的兴趣和工作能力进行判断,这需要我们对目标行业或岗位进行了解,然后将目标行业或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与自身进行对比。
以我自己为例。我从大学到研究生学了七年的环境工程,但在大学的时候,我开始在网络上写作,研究生阶段又花了大量时间学习幻灯片制作,后来又运营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虽然没能达到各自领域的一流水平,但对我的帮助是巨大的。
这些经历不仅扩大了我的交际范围(比如向我约稿的就业协会的罗海亮同学就是因为之前看过我在公众号写的文章才与我建立的联系),也锻炼或提高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而这些能力又恰好是一个互联网内容运营必须具备的素质。
我逐渐发现,相比于在实验室做实验、搞检测,或在办公室伏案写环评,我对文字或文案的创作、幻灯片设计这些创造性更强的事,似乎有更加浓厚的兴趣,甚至有一定的天赋比其他人做得更好,这使我有了投身互联网行业的想法与举动,尽管最后并没能如愿,但谁又能否认这些创作、设计能力在房企里不能被派上用场呢?
所以,如果你在为自己该选择什么样的行业或工作而纠结迷惘时,不妨先静下心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问问自己究竟对什么行业什么工作感兴趣,在有了明确的求职意向之后,再根据岗位的性质或要求来给自己配备相应的能力。
2. 我该去大城市工作还是去小县城工作?
我的观点是,去大城市工作。
先说小县城。按照连岳老师的观点,小县城的气质大概是这样的:一是要稳定,二是要稳定,三是要稳定,四是听父母的,五是我老婆也得听我父母的,六是在哪里生活都一样嘛。作为一个来自十八线小县城的人,深感这种气质在小县城异常强势,其异类难以有生存的空间。
有些同学本来有机会去一二线城市工作,但择业自由却完全却被父母控制,最终被「温柔地」招呼回县城,因为在父母眼里,他们觉得忍受大城市的高房价、高房租和拥挤的交通就是受罪,只有回到家乡,才能不用每天疲于奔命,才可以过上人上人的日子;也有些同学心血来潮,觉得不去偏远地区磨炼几年不足以实现人生抱负。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远没结束,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仍在源源不断的向大城市聚集,这一点,从全国各大城市的抢人政策和户籍人口增量就可以得出结论。城市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最终消灭赤贫。从大城市退回到小县城,会让你违逆城市化的发展潮流,最终沦为社会底层。
在大城市工作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大城市聚集着最优质的观念、最优秀的人才、最密集的资金,由此带来更密集的机会,你距离财富与机会越近,就越容易得到它们。
大学生规划职业生涯,不能对城市化一无所知,否则就会做出错误的选择。年轻人,要报效祖国,要实现理想,最好的举动就是去热点城市发展,你的流向相反,命运也就相反。选择大于努力,一生廉价,往往是因为一次廉价的选择。
3. 在求职前我该做好哪些准备才能提高被录用的可能性?
整理好个人形象,准备好一份用户体验良好的个人简历,这些都是最基本的。相对于这些,用人单位更看重并决定我们最终被录用的是实践经历和面试表现。
求职时,我们应该多站在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企业的本质是逐利,他们都希望用最低的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作为用人单位,他们更倾向于招那些一入职就能够贡献业绩的人,以节约培训成本和时间成本,所以求职者的实践经历就成了招聘方最感兴趣的东西。
实践经历,可以是工作经历,也可以是实习经历。对于没有工作经历的应届生来说,实习经历是提高求职竞争力的重要砝码。所以,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尽可能的去参加一些社会实习,这对后期的求职是很有帮助的,但要强调的是,实习经历必须要与意向工作有强关联。
如果既没有工作经历也没有实习经历那该怎么办?我的建议是,至少表现出自己有潜力去胜任这份工作,让HR觉得你是个可造之材,愿意花时间和力气培养你。
因为专业性质,我的实验周期比较长,直到秋招开始,我没有任何与工作相关的实践经历。由于求职的是运营岗(后来投递房企时为品牌、策划岗),考虑到我之前的写作经历和幻灯片设计经历,我在参加面试前准备了三本个人作品集:一本文字作品集,一本文案作品集,一本PPT设计作品集。
后来的面试过程也证明了我的做法是正确而有效的,只要我拿出作品集,面试官都愿意接过去翻阅并向我提问,这样我就在交流中不至于过于被动。作品集不一定要有多么优秀,但它可以为你的工作能力或某种技能提供一个判断入口。
我们都知道,职场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你有作品集,就说明你做的某项工作有了成果,也就有了与面试官深入交流的筹码和底气。
所以,当我们以零经验的姿态求职时,可以提前尽可能多的掌握一些不需要依赖于环境、平台的工作方法或技能,也称通用能力。
以我所在专业和研究方向为例,类似于做实验、搞检测这样的工作,都是高度依赖于企业的仪器或设备平台的,如果你只是按部就班的做好它,那就不得不面对企业因经营不顺而带来的风险。
相反,有些能力,是不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就能习得的,比如写作、演讲、设计、策划、创意等等,而且掌握后不需要依赖工作环境或平台就可以有施展的空间。换言之,一旦你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就可以相对轻松的进入一个行业。
经历过群面的人都知道,面试的本质是在对比中优中选优,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群面中最容易被淘汰的往往是那些表达能力比较欠缺的人,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提供同等的待遇和职位,更优秀的人肯定更受青睐。
面试是求职者与面试官当面交流、斗智斗勇的过程,绝不是轻松简单的随便聊聊(即使有些面试看上去像极了是在随便聊聊)。面试官要考察的,要么是你是否适合这份工作,要么是你是否有能力做好这份工作(如果能力足够的话,基本不会再去考虑是否合适),这就需要你对过去的经历进行全面的复盘然后系统性的表达。
关于如何丰富自己的经历前面已经写过,这里说一下关于系统性的表达需要注意的地方。
说话要自信,要有逻辑。自信能反映你良好的精神面貌,给对方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有逻辑则让人有继续听下去的欲望,如何做到说话有逻辑,可以参考《金字塔原理》的「MECE」法则,也可以多看公众人物的大型演讲,比如乔布斯、罗永浩等。
当然,想让表达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光看是不行的,必须花一定的时间去练习和实践,就算你把罗永浩《一个理想主者的创业故事》的演讲视频看了不下100遍,自己却从不主动与HR交流,对你找工作也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少说废话,直接输出鲜明有力的观点。以我个人的经历来说,我在求职某房企的时候,终面的面试官是一位人力资源总监,按照该公司的薪酬待遇,总监级的年薪大概是一百万,如果按全年无休的工作360天,每天工作8小时算的话,那他的时薪是350块。
在非常有限的面试时间里,和一位每小时收入350块的人交流,你还会说一些不痛不痒的话吗?所以,面试时应该多做有深度的总结和思考,更直接地输出鲜明有力的观点,提高沟通效率,让对方觉得和你交流是值得的,而不是在浪费时间。
超越预期。面试官大都阅人无数,所以大脑会自动建立一个人才库和一套评判机制。面试一个新人时,在看到对方的第一眼,听到对方说出的第一句话,他都会在潜意识里把你与人才库里的那些人进行比较。同样的问题,你给出的答案在他听过的所有答案里处于什么水平,就形成了他对你的认知。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事实来改变他在潜意识里对你的认知。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一个外貌出众的女生,在校园很受欢迎,但在面试官眼里,你很可能就是一个花瓶(这绝不是政治不正确的玩笑)。
但如果你能够列出一些其他人没有的或重大科研成果、或大型项目经历、或某项技能、或优秀作品,绝对会扭转他对你的初始印象,让你赢得更多的好感。所以,在求职时,一定要全面复盘自己的经历,找准自身的差异化优势,争取在面试时超越面试官的预期。
以上就是我对这几个问题的解答了。
最后……差点忘了说,我当时复试时拍照的那块牌子,上面写着三行字,「国家重点学科-环境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尽管我最后没能从事专业相关的工作,但我在这个专业浸淫的七年时间里学到的东西,在我需要的时候,都派上了用场,我并不觉得有什么遗憾。人可以不喜欢、不从事自己的专业,但不能停止学习。
最后,希望已经找到工作的同学能有一个锦绣的前程,希望还在找工作的同学能收获满意的offer,也希望那些因为找工作而暂时受挫的同学不要气馁,只要你还愿意改变现状,加上一些勤奋和策略,不愁找不到好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