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书之道,不可寻文而乱目,当宜采意以合心,舍书探意采理,舍理采趣。采得趣则可以收之入心,久久精诚,自然心光洋溢,智神踊跃,无所不通,无所不解。若到此则可以收养,不可驰骋耳,恐失于性命。若不穷书之本意,只欲记多念广,人前谈说,夸讶才俊,无益于修行,有伤于神气,虽多看书,与道何益?既得书意,可深藏之。
【分析】
涉及到一个概念:用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文——皮毛,意——肉,理——骨,趣——神。学书学经,当然是从表面文字开始,要逐步深入,得其原理旨趣。得趣是得道之妙,将道运用于一切之中,以金为器,器器皆金。活学活用,用于为人处事,行住坐卧,挑水砍柴,无非妙道。
举个例子:《第一住庵》,文讲:“炁神和畅”;意为:精神虚灵冲和,不卑不亢;内气周流,不浮不滞;理是:神气抱元守一,混然为一;趣指:从有言归无言,活泼泼,圆陀陀,行住坐卧,不离这个。
再如学习书法,写横画要求是:左稍低,逆锋入笔;转锋铺毫,中锋行笔;右稍高稍重,顿笔圆收。虽左低右高,但势要平。读其文,解其意。正确理解并把握要领,这是第一步。
然后然后进一步领会其中的道理是:不可尖薄,慎始慎终;不偏不倚,立身中正,但正而不僵。从学书法,到学会做人做事,则是得其旨趣了。
个人学习就是这样:文——意——理——趣,把握要领,得其旨趣,活学活用。但后面祖师提出:“既得书意,可深藏之。”当怎样理解呢?这与宏道济世有矛盾吗?这与自私自利相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