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谈重复这个词呢?因为我本人是个特别好新鲜的人,不喜欢枯燥的重复,所以呢,在学习上就出现了很多问题,看过很多东西,都不记得。在我学习了心理学中关于记忆的知识之后,我就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的,记忆没有保持。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遗传曲线,我们可以知道遗忘是先快后慢的,先多后少的,所以一定要及时复习,也就是要重复学习。经过这种重复,瞬间记忆,短时记忆就可以转换为长时记忆,也就是永久记忆。回想一下我们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习就知道了,很多老师都会下课的时候总结一下,课前回顾一下,就会发现这个时候认真跟着老师走,知识就学的还不错。毛爷爷说要实事求是,对于学习也是这样子,你认识了自己的生理,心理,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办法,按照规律办事,自然事半功倍。
而过去我是不懂这个的,但是到现在我是不会这个,我难受忍受沉下心来反复的枯燥感,会让我暴躁,但是我想我会慢慢习得,先从小小的微习惯开始吧。费曼学习法真的是一个特别好的学习方法,以教促学,就是你把你学习的知识讲给别人听,哪一些知识学的好,就讲的特别溜,学的不好,自然讲不出来,我记得初中班主任和我说,老师,要有一桶水,才能授人一滴水。当时都不太懂,小时候就是特别听话,老师说啥听啥。读大学后,其实人比较迷茫,也走了一些弯路,可能错过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是回顾一下,还是成长了不少。
好几天没有写文章了,这几天一直情绪不太好,今天才拉着自己来到了图书馆,积极的时候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消极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背,祸不单行的。这个暂时就不吐槽了,我想分享前些年坐高铁从学校回家隔壁的小伙伴,他是省委的工作人员,要去我们县城做工作汇报,但是就看到他还在电脑面前修改报告,逐字逐句的看,还要逐字逐句的默读,反复斟酌每一句话,每一个表达。过去,在学校我做房屋建筑学的课程设计的时候,老师和我说,细节是扣不完的,要有系统把控,要有整体思维。因为我发现我解决了一个问题又出现一个问题,因为在我过去的思维里头,做事情就是要细节,要完美,所以当时就陷入了误区。我在人生很多次需要完成很多事情的时候,有个朋友老师都会告诉我,沉下心来,分清楚轻重缓急,要学会取舍,其次,先完成后再追求完美,但是我就总是陷入扣细节的牛角尖,后来,我渐渐得明白了框架,系统,整体感和细节的关系。就像我写毕业答辩搞一样,我先建立框架,这篇文章要回答拿几个问题,然后再写出答案,然后整理成一篇文章,中间要学会承上启下,做好链接。其次,开头和结尾要呼应,文章写好后,我就反复阅读,进行调整。最后,我还要不断脱稿练习,并且要配合上PPT,汇报的时候就很不错,思维清晰,语言流畅,答辩老师一听就觉得你很认真,留下了一个很好的印象。
其实这个过程就像修房子,我们总要先把框架结构建立起来,最后再去调整细节。学习也是一样的,做事情也是一样的。写文章也是一样的,我们需要有框架,然后写完之后,需要自己反复检查错字,阅读,斟酌,适量删减,才能讲出一个故事。但是,我此处的写作不是的,因为我是一个情感特别充沛,表达欲望特别强烈的一个人,所以我几乎是一种意识流写作,我想到什么说什么,当我一旦想要反复斟酌,想要抠细节的时候,我反而觉得心理生理压力大,反而一个字也写不出了。
顺着这个思路,那我正好分享一下微习惯。真的人的基因里头就是想偷懒的。就比如说,你让我写一篇特别好的文章,和让我随便写我50个字,我肯定选择做后者,我一想起写好文章,我的脑袋就浮现出,我要看别人文章,框架,填充,反复修改,需要动用我很多的意志,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样子必然不长久,反而我想写就写,写一点算一点,长远看来,我反而写了几篇文章。但是,我也要做出反思,就是说,当我养成写作的习惯后,这件事情是我自然而然想做的事情后,我可以给自己提一点点小要求,比如事后检查一下有无错别字,但是不管如何,应该鼓励自己的每一次进步,是不是?
今天,记得夸一夸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