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的流逝中,如果我们能够抓住一点什么作为留住时光的痕迹的话,那么,也算是有所收获了罢。
和孩子们不知不觉已经学到了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17课《跳水》。
《跳水》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篇小说。我先引导孩子们回顾小说的三要素,然后出示课后习题——根据出示的故事的起因,补充故事的经过和结果来引导孩子们回顾课文内容。
把孩子们带入到继续往后学习这个惊心动魄的故事情境中后,我以问题“孩子走向这么危险的境地的原因是什么”激发孩子们的思考。
煜玮,啟先,名豪,梁鑫等孩子都有自己的思考,回答得很精彩。
孩子们最先找到的直接原因是猴子。因为猴子拿他的帽子逗孩子,惹得孩子追着猴子跑。
其次,孩子们也想到了有水手的原因。因为水手们的哈哈大笑使得猴子更加放肆,他们的取笑使得孩子觉得很丢脸,于是才和猴子较起劲来。
最后的原因只有啟先和名豪想到了,那就是因为孩子自己。是孩子自己想要挣回面子,不被取笑,才不知不觉追着猴子爬上桅杆。
然后,让同学们到文章中找到相应的孩子的表现的句子,感受孩子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也梳理了水手们的表现——由刚开始的哈哈大笑到后来的笑得更欢,再到看到孩子走上横木时的惊吓,来感受孩子此刻所面临的巨大危险。
“那么,如此危急时刻,孩子怎么样了呢?”孩子们顺势说出“他的父亲船长刚好拿着枪出来了,瞄准他,逼他跳水”。
如何让孩子们理解船长的这一行为是重点也是难点。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就是要学会分析人物的思维过程。于是,我抛出问题,让孩子们思考:船长为什么要这么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从船长做出的这一特殊的举动中能够感受到他是一位怎样的船长?
很多孩子说出了船长这么做的理由——如果不跳水,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摔到甲板上摔成重伤或死亡。同时,孩子们大多说出了“果敢”“沉着冷静”“机智”等词语来形容这一位船长,他们的积极回答让我看到了他们的思考与认真。
如果课堂上时间能够把握得更好一些的话,如果给孩子们设计一个小练笔来表达自己想对故事中的某个人物想说的话,那么课堂效果可能会更好。可惜,随着下课铃响,课堂也就匆匆结束了。
每一次的遗憾都将会是下一次更为成功的动力,希望在以后的课堂中,能够与孩子们多一些精彩,少一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