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完书以后我几乎没有在怎么读书了,无论是虚构的还是非虚构的。并不是不知道读书很重要,但自己的读书速度实在太慢,读书实在太累太难受了。几年前在「得到」购买并学习了张凯先生的课程《怎样成为快速阅读高手》。那时候用里面教的办法尝试了一下,觉得还是很有效的,但也就如此而已,因为之后就没在怎么读书了。
这两周突然又有了想读书的念头,拿着一本经典的非虚构作品就读了。我还是惊讶的发现,自己的阅读速度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不过这不是因为课程的原因,而是这些年养成了读网络小说的习惯,因此阅读文字的时候没有了以前那种生涩感,而且也能够进行比较长时间的阅读。
不过我也明白,要更好的阅读,尤其是非虚构类作品的阅读,不用点办法是不行的。所以今天又重新复习了一下这个课程,下面是我的总结和感想。
为什么上手一本书不应该一页页的慢慢阅读
课程十分简短,除了发刊词就只有4讲。前面两讲主要是讲正确的阅读态度以及通过序言、推荐、书评等方式选择、了解书本,而不是上手就一页一页的读。
关于非虚构作品的阅读这里有一个重要的认知,用作者的话来说,8成的内容都是堆砌材料,2成是作者的观点和思考,可能只有1%是对你有用的启发。这基本符合我的认知,事实上一本书读下来,能留下印象的可能连1%没有。因此,读书为的其实是获取这最终的1%。当你一页页的死磕的时候很可能是在水过鸭背,因为你并没有区分内容的主次,没有找到书里面的重点。
按照我的体会,不快不慢的顺着一页页的读一本书,大概读到100页左右就读不下去了。再往下读只不过是单纯的考验意志力。当我努力的再读一些篇幅之后疲惫感就成指数上升,最终不得不把书放下。然后不知道过了多久以后(嗯,起码一年半载吧),想起书架上有这么一本书。于是心血来潮把书拿起来,发现那些曾经读过的内容几乎全部忘记了。于是又重复起前面的行为艺术。一本书的2/3往往就这样尘封了,怎么看这都算不上是一种好的阅读方式。
如何速读
课程的干货集中在后面两讲。虽然课程讲的是速读,但其实也包含了精读,只是精读未必是必须的。关于速读结合我个人的体会,大致有下面要点:
- 忽略细节。一段文字有不同的性质的内容,观点,材料,数据,推理等等。速读就是先放下那些相对不那么重要的的内容,抓取内容的框架和脉络。
- 内容、句子的重点通常是在名词和动词。
- 对于暂时不能理解的部分先记下不要细究,有时候结合后续内容就能够迎刃而解。如果还是无法理解可以留到后面的精读,避免影响阅读节奏。
- 作者堆砌的材料是可以略过甚至跳过。它们是为了给观点提供支持,而非观点本身。有些书会罗列大量的材料,这只是徒增篇幅。
- 碰到感觉无趣的,啰嗦的可以略过甚至跳过,繁琐的论证过程同样可以留到后面的精读。
- 碰到觉得精彩、有所感悟的部分,做好标记。
- 如果可以的话带着问题阅读效果更好。但在我看来,并不是面对所有书都能带着问题进行阅读,这和你对该领域的认知情况有关。
经过前面的速读以后书会变薄。通过速读,前后内容互相形成联系和支撑,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对比和参照。内容在脑海中形成模糊的印象,其中会有一些发光发亮的部是我们优先细读的部分。
如何精读
所谓的精读除了花时间慢慢阅读理解以外,核心一句话就是带着输出阅读。更进一步说,关键就在于做笔记、写感想。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怎样的笔记和感想才是好笔记、好感想呢?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一个坏习惯就是把做笔记理解为抄目录、标题,外加划线,也就是把一些比较漂亮的句子和观点摘录下来。这只是流水账,何不直接把目录撕下来呢?这样的笔记根本无法帮助你回忆书中的内容。事实上写这种笔记的时候你只是做机械的操作,并没有思考。好的笔记关键两点,高光
和连接
。
寻找高光
比起流水账寻找书中的高光是更有价值。哪怕在你看来整本书只有一个高光点,又或者有太多亮点但没有时间和精力把它们一一写下。那么只围绕在你看来最值得最想写的一个点写下你的感想。正如前面说的,随着时间过去书中的内容只能在脑海留下模糊的记忆,关键的观点往往只剩下几个。与其不分主次的记下一大堆,还不如只留下精华,把你对某个最感兴趣,最重要的点记下来。在你抓高光的同时伴随着的是你对内容的思考和判断。此外,这样的感想在以后的回顾中比起抄目录更能让你快速的回忆起书中的内容。
写感想的一个关键是注意要把大脑的自我评判暂时关闭。先不要理写的好不好,甚至找不到合适表达的时候,把用简单的口语化的表达把思考写下来即可。关键是要尽快的流畅的把思考的泉涌记录下来。一开始就对行文、表达提过高的要求很容易导致思路卡壳。耽搁一段时间之后,挫败感升起,然后随觉得无法写好就只能放弃了。相反,前面的写法尽管一开始可能比较糟糕,但它胜在把你的思考完整的记录下来。后面经过修改之后,起码可以得到一篇完整且还算不错的读后感。
建立连接
建立连接说的是把书本的内容与过往知识以及其他书本的相关内容连接在一起,构筑知识网络。这样做最显然的好处在于能够让你对内容的记忆更加深入,再有就是帮助你融会贯通。
关于这点,一个确切可行的操作就是建立素材库。把觉得有意思的观点,例子,论证等摘录下来用标签分门别类。在素材库成型以后,用标签进行搜索就能把不同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建立起来了。
读后感
最后回到课程本身谈谈我的读后感。笔记的内容并非都来源于这门课程,事实上大部分都不是。当初我学习这门课的时候是通过语音收听学习,觉得课程的内容还是比较扎实的,整体感受比较不错的。但当我通过阅读文本来学习的时候发现,其实课程的知识密度很低,大多数内容是在举例和打比方。这可能因为讲稿毕竟不是结构化的知识,又或者我确实把它读薄了(,然后这篇感想又让它读厚了)。不过通过重温课程让我想起了一些关于如何阅读的知识,这是不错的收获。
这个课程对我的关键启发一方面是读书要先通过速度把书读薄,建立脉络,之后通过精读把书读厚(如果值得的话)。二方面是,写感想先关闭自我评判,快速的把所思所想尽量完整的记下,然后再修改完善。除此以外我还联想到一个问题,这里先说一段我过去的经历。
忘了多少年前,我突然想做证券投资,也就是俗称的炒股。事先也学了些课程,了解了一些理论,自认是懂点经济的。在忙活一通开通账号后才发现自己对实操完全没有概念。就连打算买那只股票也从来没想过,甚至上市公司的名字也没知道几个。为了把股票这事整明白,我每天从几十个公众号以及其他渠道上寻找股票资讯阅读。这类文章的特色是要么故弄玄虚,要么不说人话。我只能依托有限的财经知识囫囵吞枣,每天读个万把字。这样持续大概半年之后突然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居然能看明白这些文章到底在讲些什么。而且能够凭借这点阅读能力比较有把握评判文章的质量。这为后来的投资、学习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基础。
在非虚构阅读中,有时候我甚至无法看出一本书关键观点,亮点在哪。哪哪都重要,又似乎哪哪都不重要。尽管如此,但我是知道问题所在的:阅读量不足。量不够就很难建立起知识体系,没有知识体系,就没有参照,没有参照自然就无法在茫茫字海中找到关键。所以阅读说到底是一个积累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