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纽约,是个流光溢彩的不夜之城。
入夜,纽约开始显露它的另一种美丽,一种让人迷失、惶惑、甚至莫名兴奋的霓虹闪烁。夜幕降临后的百老汇,则是纽约夜色中的一抹不可或缺的亮色。
百老汇大道,从曼哈顿下城的码头、穿过繁华闹市和摩天大厦,直至西北纽约州腹地,是纽约著名的大道。两侧剧院遍布,这条长达25公里的大道上,诞生了无数的音乐剧传奇。
我和好友点点,在抵达纽约的第一个晚上,就直奔百老汇,观看了那部,让我至今回忆起来,依然热泪盈眶的音乐剧——Wicked (中文译为《魔法坏女巫》)。
02
某种程度上,如果没有《魔法坏女巫》,可能永远不会有《冰雪奇缘》。
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曾埋藏着童话的种子。因而每一个人,都无法抵挡魔法的吸引力。
这是一部,错过会后悔一辈子的音乐剧。它曾横扫一座格莱美奖、两座奥利弗奖、三座托尼奖。
这也是一部,不单单活跃在百老汇,也活跃在伦敦西区的最卖座音乐剧;是一部以女性为主角,讲述她们在魔法世界中的奇遇故事。
几乎不太想用什么语言来形容所有演员的专业跟专注,只觉得用任何的词汇来形容他们,都不够尊重。
故事发生在一个充满巫师与魔法的国度,围绕金发女孩儿格琳达(Glinda)和绿皮肤艾芙芭(Elphaba)展开。一个天生丽质一个被人排斥,却因一次偶然相识并成为了闺蜜。但,却在遇到了奥兹国的巫师后,走上了不同的人生方向。貌美的格琳达被名望权利迷惑,艾芙芭却始终终于初心,于是分道扬镳甚至为爱反目。
03
这是一部双女主的音乐剧。
艾芙芭——
这是一个一路向阳、逆风飞翔的励志女孩儿。奥兹国诞生了一名绿色皮肤的女婴艾芙芭(Elphaba),从出生起,就因先天肤色被冠以“邪恶”之名,倍受排挤与非议。她拼了命地努力,她善待这世上的每一个人,却依然得不到应有的尊重。
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生活的小天地中能够拥有一席之地,而肤色怪异的艾芙芭从出生起,就尤为缺乏归属感。
艾芙芭虽一身绿皮肤,但她善良、聪慧、勇敢而坚毅。在克拉厄学院,她仍未能摆脱因自己的肤色而带来的歧视与排挤。在那所学校中,动物教师作为正常人眼中的“另类”,同样遭到排斥,甚至被剥夺了授课的资格。于是,当艾芙芭目睹山羊教授遭受的不公之后,义无反顾地站在了那些遭受迫害的动物一边。
那首催人泪下的《Defying Gravity》,将艾芙芭的成长轨迹诠释得恰如其分。
格琳达——
或许,从小到大,每个人的身边,都有着这样一个“格琳达”。在这个人人皆“颜狗”的世界,她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成为所到之处的焦点和中心;她只要一笑,就能令身边几乎所有的异性臣服。但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完美之人,却如同一个小恶魔一样,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出卖了曾帮助过自己的朋友。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格琳达,作为剧中的反派却依然深受观众喜爱,原因之一,或许,在于她带给观众的共鸣吧。她虽集美貌与才华于一体,但同我们一样,她也会犯错,会因私心而做出出格的举动,也会因嫉妒与虚荣而冲昏头脑。但,她却能够正视、直面自己,在错误中反思并不断成长。
04
它的结局,并不是童话中固有的皆大欢喜,甚至,有些凄凉。两位女主,最终一个成了西方的邪恶女巫,一个则成为了北方的善良女巫。
这部音乐剧,很好诠释了人性的复杂与混乱,甚至每一个观看的人,都能够在其中,或多或少找到自己的影子。其实这世上的恶,少有极致的邪恶。没有谁一无所有,我们都要用各自的方式面对苦难。我们都在一种模糊不清的混乱之中,寻找一种相对的平衡。
布景和服装也用心良苦,由于百老汇剧场内部禁止演出开始后拍照摄像,只能从网络上截取一些舞台布景的图片,同你们分享。
除了音乐剧本身,这些台上敬业、台下平易近人的演员们也着实令人佩服。那晚,剧终散场后,我们在路边巧遇演出结束准备下班回家的男主和女主们。我们害羞地上前问,是否可以合影或签名,他们每一个人,都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丝毫没有任何架子,并且跟我们闲聊了起来。
或许,他们从未把自己当作明星,只是将演员作为自己的职业,才能够做到如此温柔,卸下光环吧。
每一部音乐剧,都是现实社会的镜像。说出口的魔法收不回,就如同已发生的悲剧无法挽回。
时至今日,我依旧记得,谢幕时全场起立经久不息的掌声、和身边哭成了泪人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