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4年投身到创业的浪潮之中,3年的时间里,经历过大大小小四个创业项目,看过的项目零零散散的也不下十来个,只可惜大多数都悲催而终,细细想来却是各有各的死法。所见的毕竟都是刚刚起步几个月的小项目,谈不上名声也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所以作为创业的小败局,倒是可以看看无数的底层创业者所经历的种种酸甜苦辣。
2014.5~2015.10
第一个创业项目算是经历的时间比较长,作为生鲜类O2O电商,在市场上艰难的存活了一年半的时间,烧钱模式的生意只要融资一断,便只有出售或是破产清算的命运。
创业初始的时候,虽然只有五个人的小团队,但却把各个方向的人都凑齐了,产品、技术、市场、仓储和融资,加之又赶上2014年投资的浪潮,天使轮进行的相当顺利,项目仅仅启动不到三个月,就已经谈妥了400万的融资,随后企业开始高速的发展,几乎保持了每个月一倍的增长率,而高速的发展也掩盖了企业中无数的潜在的问题。
15年3月份,我们拿下了A轮融资后,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增长的放缓,企业内部的矛盾开始逐渐显现出来,从CEO和COO的不和,导致企业内分帮派,再到团队扩张以后管理体系升级的缺失,种种矛盾堆积在一起的时候,直接的影响便是公司的市场扩展速度开始下降,而成本开支却在不断的上升。
15年8月份,中国股市的大幅跳水导致二级市场的规模搜索,投资商的资本被股市套牢,流入到市场上的热钱迅速减少,融资难成了那个时间段里每一个创业者都在讨论的话题,仅仅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就不断的看着一个又一个的竞争对手倒下,而下一个倒下的,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是自己。内忧外患之中,企业内部高管的矛盾达到顶峰,这也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融资,当矛盾闹到了资本那里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无法收场。
15年9月底,B轮融资失败,对于一个单月亏损超过千万的公司来说,破产不过是分分钟的事情,在几次的收购谈判失败之后,10月中旬,老板借到了一笔款,清算了公司,而团队则打包转到了竞争对手的公司。
回想起两年前的种种事情,不得不说创业是对自己一次历练,而初期团队的选择也同样是一件重要的事情,道不同不相为谋,选对了人才有可能长久的走下去,创业团队的组建犹如组建家庭一样,不是一路人进了一家门的后果,除了分手也别无选择。
2016.05~2016.08
在第一次创业失败半年后,厌倦了竞争对手公司里的政治,同时又无法压抑住自己继续创业的想法,我性质勃勃的开始了自己的一次创业尝试,因为之前的经验多在电商的信息化建设上,自然而然想到的便是电商平台的SAAS化,在拿下第一个客户以后(虽然是以外包的方式),自己开始飘飘然的自信起来,火速的写BP,找人聊项目,在满怀信心之中,把自己改了十遍的BP撒了出去,未曾想的是,连一封回复都没有收到,而在第二个客户签署完合同后却遭遇折单的情况下,内心的苦恼和焦虑的心情油然而生。
大概在折腾了三个月之后,迫于生存的压力,以及意识到自己个人的缺点和不足以后,我开始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缺少的东西,以及应该如何用几年的时间让自己成长起来,一个好的CEO必须是一个好的销售,这对研发出身的自己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而资源的匮乏、市场经验的缺失、不懂投资商逻辑等等都是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所面临的问题。所以在“”大众创业“口号下蠢蠢欲动的年轻人,在踏出这一步之前倒是可以先想想自己还缺什么,需要做哪些积累和沉淀。
2016.06~2017.02
16年下半年,之前一起创业的一个大哥找到我,让我们给他部署了一套电商的系统,做的装修辅材的O2O电商,几个月里发展虽谈不上迅速,但是却一直保有盈利,确实也是件不容易的事,就这样,他们五个人的团队干了半年的时间,在十月份的时候,我发现他们的老大消失了,只是偶尔在微信群里远程指挥一下,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十二月。
17年过完年后,我无意中扫了一眼后台的数据,发现年后没有任何的更新,心想这个项目怕是黄了,多方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那个大哥这些年一直在外创业,北京、上海两地跑,很少回天津的家里,媳妇不同意了,于是把大哥召唤回家软禁了起来,没收了银行卡和证据,于是大哥便只好在家待着创业,可想而知的是,这样的方式几乎很难让企业存活下来。
时至今日,大哥好像还在天津驻守,对于创业者而言,家庭的支持看来真的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一个稳定的家庭是创业者坚实的后盾。
以上的只是有些说头的三个小败局,这几年我遇到或是看见的小败局还包括:
1、传统企业的母公司搞了一个子公司做互联网,半年不见起色就撤资了,子公司直接裁员倒闭,之前的一个同事作为高管,辛苦了半年结果什么都没落着;
2、小公司联合创始人,半年时间里只融到了一轮钱,市场扩展慢,导致融不到资,融不到资于是控制成本,控制成本导致压缩规模,压缩规模导致市场扩展慢,最后慢慢的烧钱烧死了。
3、拥有创业激情的哥们,一年的时间换了三个项目,哪块好做就做哪块,但是往往做了两个月,发现有困难就开始退缩,然后换一个项目接着做。
4、签完投资协议,项目开展了两个月,却因为资本内部政治斗争,负责自己项目的资本合伙人被干掉了,于是自己的项目也就别想再拿到钱了。
当然说完这么多败局,依然艰难的在市场上存活着的创业者也依然不少,只不过在艰难的跌打滚爬之中,大家都已经面露疲倦,练就金刚不坏之身了。最后援引一句我在《创业维艰》中看到的一句话,以此共勉:
“每当我遇到成功的CEO,总会向他们讨教成功经验。那些泛泛之辈的答案可能是非凡的战略举措、敏锐的商业嗅觉,或者是其他一些溢美之词,而杰出的CEO们往往只有一个统一的回答:“我没有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