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的读书会结束之后,有几个心理学重要的方面引起我的进一步思考。现在写下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一、关于理解基础。是一个倾听者与发言者相互协调的系列行仂。这个概念类似于咨询关系,更强调理解的意义和价值。是晤谈十分重要的基础。倾听者好奇的是当事人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比如:
当事人:我是一个很笨的人。
助人者:你觉得你在哪些地方笨?
当事人:我觉得我在……
助人者:你内心渴望自己在哪里聪明?
二、自然同理的态度。咨询师的同理心是穿透当事人生命与灵魂的经验。但是不会特别重于负面情绪和语言的同理。反而,是强调咨询师对当事人整个人及全体知觉的统领与理解。这时候要做的是接着来访者的话,但是不进一步深化。正常用一般性的回应。
正如:
当事人:我的孩子重度抑郁了。
助人者:嗯哼(很用力的)。
当然,对于当事人的目标、例外,一小步,信仰常常是明确性的回应。比如:
当事人:这一周我有进展了。
助人者:有进展啊!这个进展能多说一点吗?
三、关于倾听
倾听什么?语言内容、有意义的声音、声韵质量、可补充所表达的文字意义的脸部表情,姿势,眼睛注视的对象与方式等。而这些要素的整合成为一个整体的信息,倾听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也是晤谈对话共同建构的沟通历程。
助人者倾听的非口语行为,比如说话的语调、身体的姿势、眼神的接触等。这些非口语行为和非口语的态度,也是非常影响咨询能否建立一个支持性氛围的关键因素。
晤谈通过倾听出对当事人来说重要的人、事、物从中寻找正向信息及成功的例外,协助当事人解决问题。
当事人:我的胃不好。
助人者:你觉得你的胃在哪些地方不好?
当事人:吃油大的东西、吃猪肉的时候,胃不太好,容易打嗝泛酸。
助人者:还有呢?
当事人:心情不好郁闷的时候。好像有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想吃有味道的东西。
助人者:所以呢?
当事人:调整心态,遇事积极去解决,不是憋在心里,让自己内耗心情不好。
助人者:当你调整心态了,你的胃会有一些变化吗?
当事人:会有一些变化,也会相对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