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写作是靠天赋和积累的。不乏有小伙伴质疑写作技巧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专业的训练会让文章失去灵性;甚至认为,只要内容够好,口水文也能成为爆款。
当然,我们不否认即兴创作能出好文章,也承认内容是第一位的。但自媒体写作不同于文学创作,需要长期、持续、甚至高效的生产内容。(靠自媒体吃饭的)
能写一条10万+的文案不难,难的是稳定输出10万+的爆款。
凡是不能稳定表现的,都与及格无关,更谈不上专业,也不是高手。写作的高手,就是具备稳定输出和有稳定概率持续做好一件事。因为他不是靠“热点”和“运气”,而是靠“章法”和持续的“刻意训练”。
@V先生曾说过一个好文公式:内容 = 主题 × 选题 ×结构(套路)
主题是你长期一系列作品的创作方向,比如区块链;
选题决定了一篇文章的创作方向,是内核‘
而文章结构决定了文章最终长成什么样子,决定了文章的逻辑。
写作中的框架大于勤奋:
从作者的角度来讲,好的框架会提高写作效率和成文逻辑;
对读者的角度来讲,好的框架可以更好的让读者进来,更容易接收到文章的核心价值。
从“作者逻辑”切换至“读者逻辑”
其实从小我们写作文,老师都会强调一定要先列提纲,再填充内容。如果没写提纲,很容易写跑题,写的很慢,甚至写不下去。
当我们确定文章核心观点之后,如何快速写出框架,吸引读者层层递进,收获价值呢?
在这里,首先要进行一个思维转变, 就是“作者逻辑”和“读者逻辑”。
写作者和阅读者有着天然的矛盾:
写作的过程是先有核心观点,向外发散,有了框架,形成文字,做排版呈现。
而读者感受的过程顺序是相反的,先看到排版,阅读文字,遵循你的框架,最终才理解你的观点。
如何引导读者理解我们的观点,获取最大的价值呢?
@L先生按照大脑认知事物的过程,提出了写作的 WYH 模型。
WHAT: 是什么。把注意力放在哪一个对象,哪一个课题上。明确主题,降低不确定性。
WHY:为什么。解释其原因、结构、动力和意义、关系。
HOW:怎么做。最终行为指向。
按照这个顺序阐述问题,读者更容易接受,并且产生认知和记忆。
在模型中 what 的目的就是给对方一种可预知性。
对一段信息的可预知性决定了这段信息的接收效率
信息的认知过程,是把新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网络里,进行加工。提前给与对方预知,就是告诉对方【新信息应该放在哪里】。
举个栗子:写一篇关于搬砖的教程。阐述顺序就可以是这样:
WHAT 什么是搬砖
WHY 为什么要搬砖
HOW 怎么搬砖
当然,更高阶的写法是把WHY放在前面,勾起好奇心,再解决问题,会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框架:用金字塔原理进行内容组装
WYH模型决定了信息的内容,金字塔决定了信息的呈现形式,把它们灵活地结合起来就构成框架。
这个思维模型出自《金字塔原理》,其实十分简单,就是总-分-分-分-分……
第一步:向上总结(要话先说)
文章必须有明确的主题,是结论、结果、全局、措施。(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标题,如何提炼之前讲过)
第二步:向下拆分(向下想三层)
思考:我要说的信息,可以分成几个信息块?
横向列要点,把它们分点(1、2、3)列出来。
检查这几个信息快之间的关系,是否不漏不重。
为了不使读者混乱,加入路标,方便告诉读者接下来我要讲哪方面的内容。
实操:写作的基本框架
@L先生给它命名为 “知识之旅”,一张表格穷进方法论,实在是高手。
简单的说,这个过程就是:“先认同你——指出你观点的错误之处——给你一个新观点——证明这个观点,说服你接受。” 【从旧认知到新认知】,完成价值传递。
首先:认同【共识区】
what:唤起共鸣,让读者感到【这个信息是写给我的】;建立一致共识,获得初步信任
why:开启后续漏斗,避免读者流失
how:用户视角;场景化
比如:搬砖的文章,开头告诉你【我也是币圈小白】,【搬砖每天可以赚几百】、【方法我会教很简单】
其次,威胁【进攻区】
用新观点对比旧认知,告诉读者【你习以为常的事物,发生了变化】
尽量不要灌输自己的观点,而是通过引导让读者得到你想要他得到的观点
比如说:【手动搬砖是有机会的】、【你不搬砖如何赚筹码】
接着,求援【防守区】
用有说服力的论据说服读者接受你的观点,调整旧的认知,达到新的认知
比如:【搬砖原理】、【搬砖方法】、【我的搬砖数据】
最后,释放【进攻区】
让读者释放被压抑紧绷的情绪,帮助读者从不稳定状态跳过旧的稳态,到达新的稳态
比如:【按照我的方法,你也可以无风险套利】、【你不会我后续指导你】。
这个过程是对读者以往经验的打破,然后建立了新的认知,这个获取新知的路径让读者感受到了你的文章具有价值。
写在最后
成为高手是需要:掌握方法 * 刻意练习。
从WYH模型确定内容——金字塔原理梳理结构——知识之旅书写框架,如果运用得当,不仅是写文章的方法论,也能指导日常请人帮忙/布置任务的话术。
不过,我们也知道很多新手最大的障碍不是写作技巧,而是开始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写作之难并不是起标题、选题、或者排版,卡住的是“不能开始”。
大量写,持续做。只有足够多了,才能慢慢上技巧。所以不要着急,我们一起努力。
参考:本篇笔记参考L先生写作课,非常值得推荐的实践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