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总是预感我不会结婚,所以不得不思考一下,为什么?
01
先讲一个故事,也不算是故事,是真事。
前阵子我和男朋友分手了,也没什么具体原因,就是因为不合适。我也没觉得怎么样。有天,我的朋友小樱打电话约我出去玩,顺口问了问我和我男朋友的近况,我就如实的跟她说我分手。
她的语气立刻变得很奇怪,她说:“你怎么又分手了,你都成了老大难了(东北方言,意思是特别难解决的事),你可怎么办呀,嘻嘻嘻(不知道她为什么笑)。”
我听的云里雾里的,心里有些不舒服又说不出来,和她聊了几句就挂断了电话。现在回想起这段话,顿时觉得之前自己实在是太单纯了,这分明是已婚已育的少妇在跟大龄剩女秀“优越感”。
无独有偶,我的另一个朋友小媛今年36岁,早已靠自己移民澳大利亚,在一个大公司做中层,收入高,长相美,性格好,谈过几段恋爱,至今未婚。两个大龄剩女聊天,自然而然也会聊到结婚的问题。我记得她问过我为什么不结婚?我说没遇到吧,也不想将就。之后我开玩笑的跟她说,我知道你为什么单身,你肯定是因为太挑了,找不到合适的。她说:“是,也不是。”
她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也许我们不结婚不是因为太挑了,而是不想结婚。
02
其实从心理学上来讲,想嫁人的姑娘都嫁了,不想嫁的也嫁不出去。
精神分析认为,大龄剩男剩女不结婚,是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经历了被抛弃的体验,所以导致他们长大后逃避建立亲密关系。
我们的外在关系来自于我们的内在关系。
而我们的内在关系则与我们婴儿时期的依恋模式有关。
婴儿的依恋行为分为四种类型:
(1)安全型(secure attachment):当最初和母亲在一起时,这个类型的宝宝很愉快地玩,当陌生人进入时,他们有点警惕,但继续玩,无烦燥不安表现。当把他们留给陌生人时,他们停止了玩,并试图找到母亲,有时甚至哭。当母亲回来时,他们显得比以前同母亲更亲热。当再次把他们留给陌生人,宝宝很容易被安慰。
(2)回避型(avoidant attachment):这个类型的宝宝容易与陌生人相处,容易适应陌生环境,在与母亲刚分离时并不难过。但独自在陌生环境中呆一段时间后会感到焦虑,不过很容易从陌生人那里获得安慰。当分离后再见到母亲时,对母亲采取回避态度。
(3)矛盾/抗拒型(ambivalent/resistant attachment):这个类型的宝宝显出很高的分离焦虑。同母亲分离后,他们感到强烈的不安。当再次同母亲团聚时,他们一方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方面又对来自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
(4)无组织-无目标型(disorganized-disorientted attachment):这个类型的宝宝行为矛盾,混乱或重复。如向陌生人而不是母亲寻求支持。当看到母亲过来时,宝宝高兴的欢迎母亲,接着掉头离开,或者靠近母亲但是眼睛不看她。他们看起来很困惑害怕。
再来看看成人的亲密关系模式:
(1)安全型(secure)或安全—自主型(secure-autonomous),和儿童的安全型依恋基本相同。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他人也是值得爱和信任的。安全型依恋是一种稳定和积极的情绪联系,以爱情关系中的关怀、亲密感、支持和理解为标志。这种类型的人认为自己是友好、善良和可爱的人,也认为别人普遍是友好、可靠和值得信赖的人。他们十分容易与其他人接近,总是放心地依赖他人和让别人依赖自己。一般来说,他们既不会过于担心
痴迷型(preoccupied),这是给予焦虑—矛盾型的新名称,因为这种类型的人依赖于他人的赞许来获得内心的安适坦然,所以他们过度地寻求认同,沉溺于人际关系。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值得爱的和没有价值的,但是他人是可接受的,总是努力赢得他人的接纳,并以此支持消极的自我形象。
痴迷型依恋的特征是对人际关系怀着混合的情感,这就使人处于爱、恨、怀疑、拿不起、放不下的冲突情感之中,导致一种不稳定和矛盾的心理状态。通常,痴迷型的人总觉得自己被误解和不受赏识,认为自己的情人和朋友都不可靠,不愿意与自己建立持久的关系。矛盾依恋型的人担心他们的恋人并不真正爱自己,或者会离开自己。因此,他们一方面希望能与自己的恋人极为亲近,另一方面又对恋人是否可靠和可信满腹猜疑。
恐惧型(fearful)的人对自己和他人的态度都是消极的,这种类型的成人可能出于害怕被拒绝而极力避免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他们希望有人喜欢自己,但更担心自己因此离不开别人,而一旦建立了亲密关系,又往往会过度担心伴侣会离开自己,整天提心吊胆。有时想到与伴侣亲密相处时他们就会感到恐惧。
疏离型(dismissing)的人对个人的看法相对积极(自己是有价值的),但是认为他人会拒绝自己,和他人发生亲密关系得不偿失。这种类型的成人会以避免与他人发生联系来作为保护自己不受伤害的手段。他们拒绝和他人相互依赖,因为他们相信自己能自力更生,也不在乎他人是否喜欢自己。他们会更关注替代选择,会留心任何可能的其他爱情选择,更容易被新结识的人所吸引。同时,他们往往希望将来的伴侣不给他们提供帮助,因为他们不打算反过来做任何报答。
通过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成人类型的分布类似于婴儿。
03
长大后不良的亲密关系,往往是重复小时候不够好的依恋关系。
在我小时候,父亲由于生病长期住院,只有妈妈照顾我。我记得有一次,我妈妈把我锁在屋子里,我想上厕所又打不开门,最后憋不住失禁。(平房,屋子里没有厕所)之后虽然很快忘记了这件事,但从此不再依恋妈妈,变得独立自主。
长大后,虽然我并不拒绝亲密关系,但每建立一段亲密关系,我潜意识总会很警惕,随着关系的加深,我内心的恐惧就会越来越深,这恐惧并不是对对方的怀疑,而是害怕这个重要的人将我抛弃,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会先一步逃离这段亲密关系。
这就是因为小时候的那段经历,在我需要父母是时,他们不在身边,给我内心带来强烈的恐惧,在我的感受中,我把这种行为解读成被抛弃。所以,当我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时,这种被所爱之人抛弃的体验就会被唤醒,当我无法承受时,我就会选择先一步离开这段亲密关系。
04
原生家庭影响亲密关系
小媛跟我说,她妈妈在她小时候总是跟她说,不要结婚,不要生孩子。现在却催促她结婚。
表面上小媛妈妈是在诉苦或者是教导女儿,但实际上对小媛的影响非常大。
我们说建立亲密关系,其实都是存在竞争,比如说两个男人竞争一个女人。而在原生家庭,一般是儿子跟父亲竞争母亲(恋母情结),女儿跟母亲竞争父亲(恋父情结)。如果妈妈总是跟女儿说,你不要结婚,不要生孩子。女儿可能就会觉得妈妈对非常受不了女儿和她的竞争,所以告诉女儿不要结婚不要生孩子。同时妈妈传递了一种信息,婚姻是不好的,男人也是不好的,我并不幸福。一个人比较好。
所以小媛虽然谈恋爱,却从不谈及婚嫁,正是因为她的原生家庭,她的妈妈对她的影响很深,在她的潜意识里,婚姻代表了不幸还有和母亲的竞争。
05
不结婚就是不想结婚
不是每个人都那么幸运,在成长中被肯定被充分的爱着,很多人都是带着创伤长大的,当他们与人建立亲密关系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而这些困惑会在不知不觉之间破坏到彼此的关系。
所谓相爱相杀,爱你就要离开你,爱你你就要忍受我这些破坏亲密关系的“杀手”,无非是为自己破坏亲密关系找的借口罢了。
不结婚,不是没有遇到,也不是遇人不淑,仅仅是你不想结婚。
06
察觉自己依恋关系,再去建立亲密关系
不要轻易建立亲密关系,除非你已经很清楚自己的依恋关系。不然,只不过是重复自己小时候不够好的依恋关系罢了。
爱就好好的去爱,不爱就好好的结束。一段亲密关系的开始和结束,无关其它,只有你想,或者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