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外课程笔记整理_结构化思维

为什么我们需要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符合大脑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候的习惯(降低处理信息的负担),大脑

喜欢归纳主题(所以如果你啰啰嗦嗦一大堆还不提出主题,大家会不知道你要表达什么),

喜欢归类(就像你去餐馆点菜,菜单会按照主食、肉、蔬菜、甜品点心进行分类,这样方便你查找和决策),

短时记忆只能记住3-4个单位的内容(心理学家的研究),

喜欢规律(一串按从小到大排列的数字,会比无规律排列的数字更容易记忆)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主题先行,信息归类(不重复不遗漏),逻辑递进

主题先行:好的主题应该符合以下特征:主题鲜明(有明确的观点),符合听众预期(交代必要的背景信息,具体阐述的内容与主题匹配),适度(不可过长的铺垫),有思想(思想可从要点中归纳共性得出)

主题先行的4种表达模式和应用场景:

标准式:背景-冲突-答案(讲故事)

开门见山式:答案-背景-冲突(汇报工作重点)

突出忧虑式:冲突-背景-答案(抓眼球,调动情绪)

专家善诱式:问题-背景-冲突-答案(方案展示、知识分享)


信息归类(不重复不遗漏):

从上至下:根据主题,按照已知的模型去收集和总结信息

从下至上:零散信息按共性进行归纳分组


逻辑递进:

纵向逻辑:包括归纳(从大量个体案例到一般规律:避免以偏概全)和演绎(从一般规律到个体,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横向逻辑:空间、时间、重要性顺序


结构化表达的应用(如临场发言)

临场发言:定主题,搭架子(积累现成的逻辑架子),填素材(事例和数据);

搭架子:时间架(有时间先后和因果顺序,如时间点:昨天今天明天、周期、流程)、空间架(整体组成部分、二维矩阵如重要性+解决程度;抽象要素如波特五力模型)、程度架(如重要性、紧急程度)


如何练就结构化思维:

输入:日常多积累素材,对所阅读的高质量文章进行拆解(包括文章结构,所用素材,所用模型)

输出:写文章,构想议题


除了结构化思维,我们还可以提高哪些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不同的可能性、非常规的处理方案)

批判思维(分析想法是否靠谱,这个想法是否可以解决问题)

联想起《6顶思考帽》——

1、陈述问题(白帽);

2、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绿帽);

3、评估该方案的优点(黄帽);

4、列举该方案的缺点(黑帽);

5、对该方案进行直觉判断(红帽);

6、总结陈述,做出决策(蓝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