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听人说过,最不喜欢听到的一句话就是“为你好”,每当听到这句话似乎就代表着新一轮的挣扎又要开始了。
“为你好”听上去是一句充满了善意的话,但当一个独立的、有自己思想的人时不时因为“为你好”而让步时,它就成了以爱为名的精神虐待。
“为你好”背后的真相
本质上是对情感的需索,你要“更爱我一点”
“为你好”传递出来的意思是,不管你愿不愿意接受,我都为你付出了,所以你不能辜负我。
说出“为你好”的一方,会在感情中不断施加道德砝码,来让对方不得不“回报”对方的感情,即使对方想要挣扎离开,也会因为被施加的道德砝码而投鼠忌器。
没有把对方看成是一个独立的、有思想的人
两个独立的人之间的相处应该是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而当相处中的一方并未将对方当做独立的人来对待时,就可能产生操控对方的想法。
这种现象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尤其突出,我们经常会听到“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这句话,这句话在本意上是为了表达爱,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将孩子当成了自己生命的附庸,而非一段全新的、独立的生命。
这个时候父母就很可能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身上,比如父母会让孩子完成自己未实现的心愿,当孩子不愿意被操控时就会抛出“为你好”的道德枷锁,但其实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好。
以自我为中心,为了满足自己的掌控欲
说出“为你好”的人首先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而非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对方是否需要这种好,如前文所说,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自己。
沃尔夫在《如何才能幸福》中写道:我是爱你的,所以请你按照我喜欢的方式做事。用卡伦·霍妮的话说,这就是虐爱——以爱为借口支配周围的人。
长期被“为你好”压迫的危害
失去自我意识,无法区分我究竟想要什么
接收“为你好”的信号时,其实是他人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冲撞。当一个人长期受到“为你好”的压迫并反抗失败时,渐渐地她会模糊自己内心真正的意识,而换以他人的意识完成对自我的认知。
就像当你感到闷热时父母总是说:“秋天了,你要多穿点,这是为了让你不着凉。”当你一次次听话地穿上了会让你出汗的衣服后,你将相信,“秋天了,就应该穿厚衣服”的他人意识,而不是“我很热,可以少穿点”的自我感觉。
当自己的想法与他人的意愿不一致时,心中会不安并产生恐惧感
由于长期受到他人的意识支配,“我”已经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我”的思想需要与他人一致,“我”的行为需要被他人支配。
因而,“我”一旦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就会迫切地想被支配者认可,但如果“我”的想法被支配者否认,那“我”就会怀疑这个想法是不该出现的。
这个现象产生的后果普遍地出现在我们当中,选择专业时会妥协于父母的心愿,找工作时会听从父母的建议,选择伴侣时会放弃不被父母接受的爱人……但那些选择,是我的选择还是被支配的“我”的选择呢?
逐渐失去快乐的能力并对自由怀有罪恶感
“为你好”是一条枷锁,如前所说,它是以爱为名的精神虐待,长期处于精神虐待下的人会背负上严重的精神压力,即使周围没了束缚的东西,心中也不会感到自由。
如何避免被“为你好”操控
首先你需要肯定自己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明确自己所需要的“好”是什么,然后勇敢地说出:“如果你真的为我好,那就让我自己做决定。”最后明确在“为你好”中引起矛盾的责任不应该由自己承担。
肯定自己是一个有独立思想的人,明确自己所需要的“好”是什么
当你在“为你好”中产生挣扎时,那必然是因为你有自己的想法,那么,肯定你自己,肯定你的想法。记住“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立的,只有你自己能经历”。
勇敢地说出:“如果你真的为我好,那就让我自己做决定。”
这是反抗的第二步,也是直面操控者的第一步,这一步很艰难,但是当你说出口后,你会发现接下去的一切都和以前不一样了。
明确在“为你好”中引起矛盾的责任不应该由自己承担
虽然责任都应该在试图操控他人的人身上,但被“为你好”操控的人会因纠结于他人对自己的“善意”情感而产生愧疚心理,每当有矛盾爆发时也会倾向把责任归到自己身上,“是我太不懂事,辜负了他们的心意”,这种愧疚的心理则会让被操控者陷入再一次的被操控中。
因而,当你说出“如果你真的为我好,那就让我自己做决定”这句话后,你要知道,你并不用为即将到来的矛盾承担主要责任,因为如果你没有被干涉,那些矛盾本就不会存在。
责任的主要承担者应该是说出“为你好”这句话的人。
文章的最后,我需要说明,并不是所有的“为你好”都需要反对,你需要区分哪些是设身处地的“为你好”,哪些违背了你意志的以爱为借口来支配你的“为你好”,还需要想清楚对你来说哪些事可以让步,哪些事不能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