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男孩,和那扇“门”
1
好多年前,有个小女孩。
她在别人眼中是那么的乖巧,眼神中总是能透露出让人怜爱的神情。
她是那么的懂事,家里很多事都是她自愿负担起来,尤其是妈妈的脾气。每次妈妈心情不好,她就给妈妈宽心,陪妈妈说话。小小年级却展现出大人的稳重。
好多年后,这个女孩长大了,格外的心思缜密,体恤他人。
而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总是自己抹眼泪,自己咽委屈。在与人交往中,她自动了选择了萨提亚理论中描述的“讨好”模式。不是她愿意承担,而且只要面对冲突,她就会不由自主的选择牺牲自己。
很多公众场合下,她是不够自信的。熟人面前演讲会满脸通红,说话会打磕绊,即使在底下准备了上百遍,依然如此。
有一天,她做了个冥想,看到了小时候的自己。一个五岁的女孩活波可爱,爬树上房,结果,被妈妈叫下来打了一顿,告诉她,作为女孩子要矜持,要优雅。
那天晚上,她又做了长长的一个梦,那是一个真实的梦,她依然还是五岁,因为没有听妈妈的话,跟着小朋友偷偷出去游泳,回家被妈妈按在地上,剃了个阴阳头。那天开始,她心里的那扇门,关了。面对妈妈,只感到害怕,为了生存下去,她要变成懂事的“好孩子”。
2
几年前,有一个小男孩。顽皮好动,幼儿园老师,都不喜欢他。经常罚他站,偶尔用戒尺打他,还撕着耳朵对着全班小朋友面说,他是坏孩子,谁都不许跟他玩。
回到家,妈妈刚接完老师电话。老师说,他中午不好好坐板凳,老师说了他一句,他就说不吃饭了,没有吃午饭。让回家给他吃饭。妈妈生气了,严肃的训斥了他。
又一天,他心情不好,小朋友还都欺负他,他打了比他小的小班小朋友,对方被送去了医院。老师把妈妈叫来了,妈妈带别的孩子去了医院后,回家打了他一顿。
那天起,他不愿意跟妈妈说任何幼儿园的事情,他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只有仇恨。
白天,他破坏玩具,破坏公物。晚上,他蜷缩在小床上面,夜夜噩梦。梦里叫着妈妈,拉着那只并不温暖的手。
3
小女孩子长大了,成了妈妈,也变成了妈妈那样。虽然对外全部承受,而对自己的儿子非常严苛。
有一段时间,老师天天告诉她,孩子在学校打人了,犯错了。她不能容忍,自己如此优秀,又如此好脾气的人怎么会有个这么坏的儿子。于是,打是必然的,她也跟她的妈妈一样,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然而,她打也打了,骂也骂了,情况不见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尤其是发现很多夜里,儿子的噩梦,还有,她的儿子不会哭,是的,遇到任何都不会哭。
她觉得孩子生病了,需要去医院了。到了医院,医生告诉她,没太大问题,但跟她进行了长谈,告诉她,育儿方式需要改改了,根子在这里。
4
她,放下了辉煌的事业,开始疯狂学习各种育儿理念。学着学着,发现原来不是孩子的错,是自己内心住着个受了伤的孩子。
她开始温柔的对孩子,开始的时候孩子依然很少跟她说话。别人问孩子喜欢妈妈呢,孩子回答不喜欢。别人给孩子个好吃的说去我家玩吧,孩子就跟着走了,说自己家里不好。当然她要求孩子怎么样,孩子像以前一样压根不会听。
她没有放弃,先做到全全的接纳。
第一次让孩子觉得她不一样是一次刷牙,儿子不小心把水洒了,她看了看,没什么只是让儿子继续刷,儿子惊奇了,放以前一定一顿臭骂。儿子不相信这是妈妈,又接了杯水泼向妈妈。她又忍住了,因为心里记得老师说过,亲子关系那扇门关着,先打开,再说。她又忍了。而,接下来的不是孩子的感谢,是又一杯水泼了过来,她再也忍不住了,对着儿子大喊一顿。突然她看到孩子眼神中出现了放松。她迟疑了,事后她问老师,老师告诉她,因为一直关着门,所以孩子不相信你接纳他,不安全的再次试探,当他认识的妈妈回来的时候,他才安全了。当老师解读完孩子的心理时候,她哭了,哭的很痛,她没有想到,她跟孩子直接这么隔阂。她觉得对孩子有深深的忏悔。
继续对孩子接纳,慢慢他就习惯了。她坚持下来了,一年后,儿子跟她的亲子关系变了,有什么都喜欢跟她聊聊,在人多的时候会躲起来的孩子也越来越开朗了,攻击性没有了,也愿意听她的指挥。只有打开沟通的门,才会把你的话语传达到孩子。所以纠错前,先连接,让孩子感受到爱,才好引导。
半年后,她跟着专家,再次研究和善与坚定。全然的和善孩子没有边界,他儿子确实会在公开场合继续闹脾气,她明白,她该放下忏悔,对于孩子,她给了她当时状态下最好的教育,父母对她也如此。
可是如果严厉孩子又特别容易放弃,受挫能力低。
那么怎么办,和善而坚定是王道,原则的坚定,态度的和善。不带敌意的坚定,不带诱惑的和善。这份态度,居然也慢慢的转变了自己,对外界,她不再委曲求全了,而是不卑不亢。
还有,更看清了自我放弃的孩子,其实是最需要鼓励的孩子。如果想持续的培养自信感,那就是持续的鼓励,放大优点,引导缺点。持续给他自信心,不断体验成功感,才会最终自信。
自信三部曲:去做事,能做到,被肯定。循环。
5
增加自信的源泉:鼓励
对于看到优点,很多家长喜欢用表扬。“小明,你真棒”。听到这句,你什么感受?开始还好吧?然后听的多了是不是又压力?会不会产生以下想法,我到底哪里棒?不能不棒,不然家里人会失望。长期下去压力无穷。
斯坦福大学曾经做过实验,持续表扬一个班的孩子,一个学期后,这些孩子成绩不但没有上升,而是下降,并且成绩每月不稳定。
而把语言换下呢?鼓励。
不是你真棒,妈妈真高兴。
而是妈妈看到你这次考试全a为你骄傲。
不是你真乖,你做到妈妈要求的了。
而是妈妈看到你通过自己努力做到了。
不是妈妈表扬你
而是妈妈谢谢你
......
你的感觉呢?
是的,鼓励才能给孩子内心真正动力,斯坦福大学,对另一组孩子用了鼓励,成绩都是稳步上升
如何鼓励呢,请具体描述孩子做了什么内容值得鼓励,请感谢孩子做到了优秀的成绩。请多信任孩子可以自己做到。
这样的亲子关系,中间还有门呢?
现在,儿子在任何时候看到对小孩打骂的父母,都会第一时间拉着妈妈说,走妈妈,你给他们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