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谈的话题
女性之间的谈话比男性更可能讨论她们亲密关系中的情感问题,以及生活中的其他私人问题(Clark, 1998)。在女性的谈话和即时通讯中,经常出现的是情感和人物话题。
相形之下,男性倾向于坚持谈论更多客观、不带个人色彩的内容,讨论物品和活动,诸如汽车和运动等,找一些乐子,而不是寻找什么支持和忠告(Clark, 1998)。
因此,与女性之间的谈话不同,男性彼此倾向于不太亲密和不带私人色彩的话题(Reis, 1998)。
谈话风格
女性往往不如男性说话那般强硬(Berger, 1994)。她们的言语风格更为间接和具有试探性。比如女性会使用更多模棱两可的话来缓和她们的主张,也会运用更多表达不确定性的动词。女性比男性更多地在对话中提问,在句末用升调作出陈述。女性的这种言谈方式,不如男性惯常的言语风格那般把握十足、见多识广、强而有力,具有权威性(Mulac, 2006)。
女性也较少爆粗口(Newman et al. , 2005)。
女性并不比男性更健谈。对大学生交往的便携式录音研究表明,女生平均一天要说16215个单词,男生则说15559个单词。这种差异微不足道(Mehl et al., 2007)。更醒目的是,男性不如女性那样经常畅所欲言、抒发观点,但一旦男性开谈,就滔滔不绝,容不得别人打断(Leaper & Ayres, 2007)。
女性虽然说话较多,但很少作长篇独白式讲演。
自我表露
在已确立的人际关系中,女性比男性进行更多的表露,并且与她们在“开启者”量表上的高分相一致,她们也能引导对方进行更多的自我表露(Dindia, 2002)。的确,男性对女性伙伴进行的亲密自我表露一般多于对同性伙伴(如最要好的朋友)的表露——结果是有女人参与的人际交往通常比只有男性参于的交往更加亲密、更有意义(Reis, 1998)。
男性对女性较为开放,女性彼此之间也较为开放,但男性不怎么对其他男性进行自我表露。
这一切造成的重要后果是,男性常常依赖于从女性那里得到温情和亲密,反过来女性却较少依赖于男性(Wheeler et al. , 1983):女性可能与男女两性伙伴都有着亲密的、开放的和支持性的联系,而男性则可能只与女性共享最有意义的亲密情感。
因而,男性一生中或许需要与女人交往来避免孤独,但在这方面女性通常并不需要男性。
工具性对表达性
这里表现出的两性差异是性认同差异,更多地与性别角色而不是生理性别有关。
女性之所以能与信赖的伴侣进行亲密的言语沟通,是因为她们往往有更高的表达性,可以轻松自在地谈论自己的情感。
具有高表达性的男性自然也能这样,正如双性化的男性就能像女性一样容易和两性都建立有意义、亲密的交往(Aube et al. ,1995)。
实际上,只有传统型,大男子主义的男性才会与最要好的朋友也只维持着表层肤浅的沟通,故而需要与女性建立亲密关系以避免孤独。大男子主义的男性也常把男性朋友拒之于千里之外(Shaffer et al. , 1983),如果没有保持浪漫爱情关系的女性情侣,就往往会感到痛苦和孤独(Wheeler et al., 1983)。
双性化的男性(既自信果断又热情外向)能很轻松地向男性和女性进行自我表露,从而体验到与所有朋友交往的乐趣;结果他们不会感到孤独,与表达性低、传统型的男人相比,他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与女性交往(Reis, 1986)。
个体交往的亲密程度一般与他/她的表达性水平有关,而一旦你把这一因素考虑进来,沟通双方是男性还是女性就不再显得那么重要了。
有一半男性符合性别的刻板化,即他们具有高工具性、低表达性的特征,这类具有男子气概的男性比大多数女性的表达都低。故而他们的情感沟通风格可能与大多数女性都不一样。女性往往对自己的情感较为开放,而男性相比之下就显得守口如瓶。因而,很多妻子习惯地以为只要丈夫没有报怨指责,就万事大吉;相形之下,大多数的丈夫似乎认为只要妻子不向自己明确地表达情爱,就一定出了问题,表明妻子的不满和反抗(Gaelick et al. , 1985)。这意味着男女两性对不涉及情爱和憎恨的中性交往的反应并不一样:女性可能认为情况依然很好,而男性开始担心妻子不再爱自己了。
的确,男性比女性更看重工具性的沟通技能,比如给出明确指示和命令的能力。女性比男性更看重表达性的沟通技能,比如表达关系和情感的能力。不过,男性和女性都认为在亲密关系中,表达性技能比工具性技能更为重要(Burleson et al., 1996)。
两性都认为,伴侣要能够充分地表达出对自己的爱意、尊重和呵护,这一能力是亲密关系不可或缺的(Floyd, 2006)。
沟通不良
伴侣可能出现拒绝回答问题或者合作的石墙(stonewalling),尤其是男方,他们会拒绝说话,在面对一团糟的境况时,退守到石头般冷漠的沉默中(Christensen et al. ,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