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三」4
【原文】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
林放问礼仪之本。孔子说:“此问甚好。礼仪当宁俭勿奢,丧仪当宁戚勿虚。”
【注释】
“林放”,据史书记载是殷代忠臣比干的后裔。春秋时期鲁国人,一生致力于礼的研究,是当时著名的学者。
“礼”,此处指礼仪。包括宴宾、待客、祭祀、丧葬等诸般礼仪。
“大哉问”,指孔子对林放提问的肯定和赞叹,类似于现在夸人问得好或有意义等。
“与其……宁”,是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所采用的一种固定句式。“宁”有时候也用“毋宁”或“不如”。一般来说,“与其”后表示舍弃的情况,“宁”后表示选择的情况。
“易”,治也。例似用法如《礼记·檀弓》的“易墓非古也”以及《孟子》的“易其田畴”。故“易丧”即“治丧”,这里指大操大办丧葬仪式。这种操办多充斥虚文浮礼,故作“虚文浮礼”引申。
“戚”,悲伤、悲哀。
【评析】
孔子说:“礼以行义”,故礼之本在乎行义。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的“与其奢也,宁俭”就是对孔子“节用”思想的体现。对于为政者而言,“尔俸尔禄,民膏民脂”。节用就是节省民力,自然就是行义;对于大众而言,节用就无需向天地万物过度索取,就可以尽量减少对环境和生态所造成的压力和破坏,这当然也是行义。
无道的为政者总是过于注重和追求礼的形式,而无视礼的本质实乃“行义”。他们为政靡费,宁奢勿俭:动辄而行“盛会”、“盛宴”,出手必是“重金”、“豪礼”。而有道的为政者则但求礼尽其诚、宁俭勿奢。比如,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在2018年2月访华时,虽与中国签署了价值90亿英镑的商业大单,但她送给中国元首的礼物却是仅售15英镑的BBC纪录片《蓝色星球2》。这当然不是英国政府小气,而是其为政者知道,他们无权靡费公帑、慷国家之慨。
当然,这个礼物其实也大有深意。这部广受好评的纪录片,向世人展示了人类活动尤其是塑料垃圾对海洋的污染,令人极为震撼。这个礼物是在提醒人们:任何国家都无权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全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环境——地球。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环境问题已不再只是哪个国家的议题,而是世界性议题。对于环境保护,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必须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因为地球只有一个,而她是属于整个世界的。
特雷莎·梅的礼物虽然仅值15英镑,但却蕴含了为政者对于整个世界的关心。它既不靡费公帑,又能体现为政者的“仁民而爱物”之心,实在是对“礼,与其奢也,宁俭”的绝佳诠释。
说完了礼之本的总则,孔子接下来又专门提到了丧礼。关于丧礼,有一次子路曾发出感叹:“伤哉,贫也!……,死无以为礼也”。孔子回答子路说:“……敛手足形,还葬而无椁,称其财,斯之谓礼”。也就是说,并不是非要倾家荡产去操办才算尽礼。只要“称其财”,既不奢靡铺张,也不吝啬简陋,就算尽礼。实在无财力者,只要尽心尽力了,也都算尽礼。
因此,丧仪之本并不体现在丧仪的虚文浮礼上,而是体现在对逝者的真诚哀悼上。如果只是雇个哭丧班子以充门面,而并无真诚哀悼之心,这样的丧仪哪怕操办得再隆重,也不能说是尽礼。
是故礼之本在乎义,礼之意在乎诚。有诚者,虽插草为香也可结拜;无诚者,虽礼尽其隆亦难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