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荡巷,第一次看见这个名字的时候很好奇,这里没有水没芦苇的,咋叫这名字。对一个热爱历史的人来说,一定要探究下这其中的缘由。
芦荡巷,北街南院门,南至五岳庙门,长度300多米的一条小巷子。
芦荡巷这个地方,在唐朝的时候是太常寺的所在地,也就是掌管礼乐宗教礼仪的部门。唐末的时候,皇城改筑为新城,这里就变成了居民区。
芦荡巷最早叫芦进士巷,因为在明代的时候巷子里住了一位姓卢的进士,那时候进士可是超级巨星般的存在,粉丝经常来围观,很多铁杆粉丝直接住在了这边,方便向偶像请教学习。
卢进士名气大,拥趸又多,快把整条巷子都占领了,所以就直接叫卢进士巷了。
“文革”时期,很多街巷都改了名,卢进士巷也不例外。
著名的样板戏《沙家浜》的前身叫做《芦荡火种》,因为卢进士巷的名称中有个“卢”字,就引用《芦荡火种》之名,叫芦荡巷了。
因靠近曾经的第一商圈南院门,芦荡巷闹中取静,很多有钱人都会选择在这里买房,现在这里还保留着一座老宅。
准确的说,只剩下半座老宅了,另一半拆了。
这座老宅叫姚家大院,主人是大商人姚文青,他买的是二手房,原主人无从考究。买了之后,又进行了扩建,占地近两亩,壕的不能再壕了。
扩建后的大院分为南院和北院,现在只能看到南院了。姚家大院位于芦荡巷南段西侧,不注意看很难发现。
前面被居民楼挡着,只有一条小道通到门口。
门口有两个牌子,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红拳文化研究会,西安于右任故居纪念馆的文化接待处。
大门紧闭,可能是中午都在休息吧,敲门并无响应。
只能在外面看看,解解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