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脑和在线文档编辑,在手机上看可能会有细节及字体问题)
插入语
亮点不容错过:
1、为什么载人无人机会比飞行汽车更好,比无人驾驶汽车更快大规模商业化
2、从国贸的高层酒吧窗户登机,带着姑娘飞到陆家嘴的高层公寓窗户边下机进入客厅,是一种什么体验?
3、什么是产权分布式?(这里没提到的问题是其与区块链的关系)
5、人、机器、程序如何共生?需要什么样的组织去驾驭他?黑客帝国的世界,机械章鱼是否就在这个业务里,走向实现。
8、载人无人机是否是比无人驾驶汽车还早的人工智能,是否是未来其他机器人世界的底层?
共享空中出行的好问题和可能好的答案
(在电脑和在线文档编辑,在手机上看可能会有细节及字体问题)
本文旨在根据公开报道的载人飞行器研发进程,为快速商业化总结一些问题,并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
以下将商业化运营分为0-1、1-100两个部分
1-100部分,主旨为未来发展方向
0-1部分,主旨为根据现有续航里程等技术限制如何尽可能的快速规模化运营
一、客运无人机的本质和未来是什么?
(一)定义中的母集
1、硬件上:一架智能飞行机器
2、软件上:其背后运转的天地智能流通系统
3、商业化运营上:初期可以做单机零售,中期可以做共享系统
4、无人机网络是现实世界的连接器,连接的增多,会促成新的技术、思想与软硬件,这部分在最后描述。
与母集中其他子集的区别:
1、当人人都可以在空中快速抵达目的地的时候,地面出行会成为运输支流
2、不拥堵,其用户忠诚度会比无人驾驶、飞行汽车强
3、未来可以做到窗到窗出行,用户用汽车只能下楼梯到路边上车,下车后再上楼梯。
4、载人无人机相较于飞行汽车其技术底层与用户需求更纯粹,更能快的、专注的满足用户单一需求,其硬件存在更强的延展性与可分拆、再结合属性,最符合信息与程序的思想与底层逻辑,一个东西在底层逻辑对了,在有可能最有可变异性,在底层逻辑不对,可能初期会风光无限,中期就遇到阻碍,而且难以转身,所以我最好看好无人机的布局。
反观飞行汽车,其产品与运营、客服等各个部门要去服务天上和地下不同场景,想起来在大规模商业化时就有很多不可控。未来可延展性、可分拆性较低。
至于无人驾驶汽车,其商业化的决定性阻碍是路面的非标准化,农村、雨天、路面突然出现的坑、不同地域不同标识都会让无人驾驶的在不同地域的测试时间、收集数据的时间延长。反观空中,空中的环境标准化得多,就算现在地面的无人驾驶政ce开放了,他真正大规模应用也最少需要2年到-3年,而2年,是我预计的空中载人政ce开放的最晚时间截点,国外当下已经持开放态度了。所以当下可以在国外测试和积累数据,一旦政ce开放,国内更有可能尽早的普及无人驾驶。
我不排斥飞行汽车这个概念,这个概念的路线图,从底层逻辑来推演,应该是先完成简单的一项,如空中飞行,同时完成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此时技术也发达到可以将飞行系统与客舱分离,将客舱放到地面行驶底盘上,成为有人驾驶或无人驾驶汽车。
走到当今,任何事物,软件是相当重要的,所以以上的路线图,最重要的是空中交通系统演化为天地交通管理系统,天空系统在做成时间上,会先于地面系统,在初期软件的复杂维度上,有必要先以天空的出行为底层设计这个系统,空中行驶是六向的,地面行驶系统在逻辑与程序上是被他涵盖的。
5、从数据角度,客运无人机是继电脑、手机、手表、汽车后的新的数据采集器,尤其是高端用户出行规律,这部分数据以前是被私家车、管家、私人司机割裂的,这是另一片数据世界的拼图。发展到后期,本文后面论述的新流通方式与快速的商业化,采集的数据将囊括社会总流通的中的大部分要素。
(二)未来:
以城市运营者的高度去看这些数据,可以重新规划城市的交通、住宅、商业物业,
新城规划将参考客运无人机的出行数据,此时城市规划会完全数据化,为智能运营人类的生活、工作、娱乐空间打基础,为智能运营天地打基础。
在发展的后期,飞行极大的扩大人类一昼夜活动范围的心理预期,以及投资、娱乐、置业、建厂的范围,结合市场中看不见的手重新分配城市及近郊远郊的要素,使智能城市向不运营趋近。
其他未来发展放到后面讨论
二、股权与公司架构的重点是什么,大量飞行器的资金从何而来?
股权结构上,不能因为采购运输机器,占用股权融资得来的钱,使公司没有多少股权再做大的融资。
解决方案概述:
将单机的产权做一个金融产品 由感兴趣的投资者和机构认购
在初期 产量低 成本高 营收少
在后期 产量高 成本低 营收高
测算一个数字 存在一个收回本金并持续获得回报的时间点
产权分布式 为我们赢得了设备生产本金 而空中的无人机越多 规模效益越佳 愿意使用的用户越多营收越多
将分布式运用到产权层面当中,将是未来世界的普遍做法。
这个方案可以在众筹领域公布,会获得部分理解能力强的人认同并认购,且这部分用户在充分理解后会有绝大部分成为首批使用者。
在产权认购之后,其他短缺的资金,可以以这个方案为参考,做一个更能为大众接受的金融产品。
在公司架构上,外包出
清洁公司,保养维修公司,登机下机设备公司,(换电模式成熟后,会有电池运营公司)
统一服务标准,迅速推广整套配套设施。
其他业务全部剥离,只留下做主营业务的团队。
为了安全,客服分级外包,紧急事务直通控制中心。
三、如何处理私人机销售与共享服务两条产品线的关系?
(1)私人机出售产品线:
包括私人的停机坪基建服务,以及航线优先服务,低调奢华的设计外观。
私人机出售阶段也使公司运营量有小到大,测试运营后台,锻炼运营团队经验。
面向高端用户的整机出售能提升公司品牌形象,提高溢价,成为区别于直接做共享系统的公司的品牌竞争力之一。
(2)共享使用产品线:
共享产品线是公司命脉,未来一个城市上空的机群自主协调后台只能有一个
要迅速成为城市上空的标准制定者,否则很可能成为硬件制造公司。
四、如何运营 如何迅速商业化?
核心:用运营规避及弥补电量短板,结合主观及客观条件迅速商业化
在安全的前提下,这个行业的竞争力是速度和战略
有这样的认识后,做一切抉择都会果断。
上文中说
初期运营业务:验证最小可用DEMO
中期运营资产:证明公司在多个可用DEMO、多个城市布局后的资产运营能力
远期运营数据:精细化的调度与运营
集中优势火力将共享网络做到未来飞行网络格局中的战略要地城市,竞争对手肯定会拿下部分城市,我们需拿下或围住战略要地。
如此在融资时会迅速获得高估值,可以继续融资,用资本扩大网络规模。
初期运营策略
私人机销售转向共享系统的运营分为
1、中控台的日常运营与更新
2、用户与区域运营
3、地勤(维修保养 清洁)
4、电池运营
5、安检与登机舱
6、客服
7、地面、水上、空中救援团队等
8、另外还有订单分配算法上的改进
在单机转共享的前期就要准备好全套的运营队伍,并进行压力测试。
在共享产品线第一阶段的内测目标:
1、测试共享系统软件的安全性,稳定性
2、测试共享系统地面运营的抗压性,测出初步数据,如机器与维护人员的比例
初期做不到换电池技术时怎么运营?
此时需要对用户进行强运营,尤其是在筛选用户的过程中加上线路里程指标
根据运力与资金,初期可以内部邀请天使用户,此类天使用户要有一定的社会贡献,受人尊敬,以建立产品的形象与口碑。天使用户的通勤飞行里程恰好在续航范围内,并能够申请到航线
在内测并验证安全性之后,海选用户,筛选用户申报的路线,选择最符合公司品牌形象、符合电量续航能力的路线和区域,在这些区域内向海选出的用户运营。
慢慢将业务拓展到次级热度地区及其他用户
由于用户大部分的路线是经过申报的、固定的,所以在目的地集中处安排充电。
可以做通勤集中的区域,如北京金融街、国贸、中关村到其高管、企业主居住的小区。
以及到潮流区,如工体三里屯。其他地区同理
初期市内选址:
在市内区域选择上,与zf积极商谈获得覆盖多数重要路线与尝鲜用户路线的区域
在城市选择上,可选择水域多的地区,或停机基础设施较好的区域,如粤港澳大湾区,迪拜,旧金山,洛杉矶。
至于机场往返路线,世界各地的uber订单中,有1/6是机场往返。可以与zf沟通,载人无人机将用户送到尽量接近空管禁区的边界,再由公司的接驳车接用户和行李。未来推进与机场空管系统的沟通与抵近。
运营分步、分块:
地面运营团队:
(1)清洁团队 成立或外包一个公司,制定清洁标准。(细节待后期细化,远期可以用清洁机器人,并在机器人加装气味、重量等检测器,检测有无垃圾、醉酒呕吐物等)
(2)维修团队 成立一个公司 当对零部件的检测器检测出该机器需要维修时,将信号发送给中控服务器,服务器指定机器飞行到就近的维修站点。
如果飞行器不能飞行,或者不能飞行到维修点,则需要中控服务器将维修信息发送给地面维修人员,维修人员可乘坐无人机前往维修。返厂大修情况另计
(3)保养团队:成立一个公司。中控平台对每台机器的保养统计,当机器达到保养周期时,自动飞往附近飞往保养点。
以上工作远期由无人机搭载机械手臂自动化完成,且单机自主发送维修、清洁、保养请求,附近的后勤无人机接单,中控监测状态。
(4)电池运营(换电技术成熟时):
成立一个公司,专业化运作电池的充放电、维修、保养、换电系统
初期由人更换,后期开发自动换电池机器,
并根据电池技术演进测试出最佳的飞行器与机器比例,换电站分布区域。
(5)安检与登机舱如何运营?
为了避免用户携带危险品登机,安检十分必要。
在安检的同时,还要测量用户与行李的重量,这对机场线路非常重要。而且要先测重,避免用户登机后再下机,这一点uber的白皮书中写的顺序有待商榷。
安检可以根据现有的自动化技术与产品实际进行改良。
在初期,用户需要在固定的登机点登机,在安检后与外界隔离,防止传递易燃易爆品,所以需要登机舱,同时也是下机舱,可以保障用户安全,防止风沙和被桨叶击伤;需要安置在空旷区域,躲开电线等。安装定位装置与发射器,经过多次调试,飞行器可以顺利识别和抵达,并自行对接。
对于单机售卖产品线,登机舱可以设计为阳台、停机坪,甚至当技术成熟时可以为私人独栋设计窗外挂载,使用户不用大改便可使用,用持久的安全运营推动法规允许直接通过窗户回到陆家嘴的家、帝国大厦的办公室、高空酒吧、迪拜的酒店,告别等待高层电梯、人找车、人找停机坪、下楼闻低空浊气的时代。
未完待续下一篇(二)
五、初期产品功能需求
首先硬件是一个产品,软件是一个产品,客户端是一个产品,后台是一个产品,整个产品要根据运营策略与技术指标的不同调整监测点与反馈机制,整体的配合也是一个产品。
产品需求需要根据运营策略与流程的不同做整体思考,梳理清全套逻辑,并以统一标准优化用户体验,做好体系内与体系外的衔接工作。此产品很像工程类产品与互联网产品的结合。
对用户的登机前健康、飞行中监测与紧急救援:
此处可以与AppleWatch结合 登机前获取用户心跳血压等是否正常,根据我做医院护理的经验,房颤和压差等是很重要的指标。
飞行中的监测 由于国家法律不准在现有的汽车出行产品中设置内置摄像头,在飞行器中预计也要依赖手表产品,对于大多数没有手表的用户,可以开发其他监测设备和一键送到附近急救中心的按键。
紧急救援:与附近急救中心建立联系,初期开辟普通停机位置,用于紧急救援,且地面辅助团队要第一时间跟上,一位运营人员给予用户关怀,一位运营人员取证界定责任并沟通法务及保险公司。
单机需求
(一)单机传感器需要采集的数据
静态状态检测:如电量,电机健康情况,维修保养数据等
动态状态检测:飞行中的健康情况、环境数据,如大风等
(二)软件上 单机与中控的职能分布:
单机负责:
1、自动驾驶的判断与计算
2、规划、选择可用路线 空中具体飞行决策由单机个体去进行避障计算 这样省去后台中控的计算量
3、为附近飞行器发送局部飞行环境监测数据
中控负责:
给飞行器、地勤、客服、控制中心等交换数据 比如起飞排队、落地排队、订单、维修保养、入库、电量等信息。
由中控接受单机传感器触发的请求,并发送给附近的地勤团队。
未来,可以做分布式的单机直接发送请求给附近地勤。
最终,单机直接发送请求给附近的后勤无人机+机械手臂。
用户--客服--分配地勤订单与紧急救援是另一条逻辑流程
中控平台需要一定的可延展性
配套上 包括:安检、登机舱、停机坪及配套地勤、救援等
为了迅速把共享系统推起来 需要攻关换电池硬件与产品流程
1、在竞争中,首先拥有换电池技术的公司能让飞行器充分接单,释放运载能力
2、由专业公司做电池的充放电与保养管理,会极大的节约成本
1是开源 2是节流
换电池的设备,初期可以做的简单一些,后期可以开发一套自动化设备。
后期甚至大胆一些,可以用无人机运送电池,做到全系统自动化,只留1-3人在登机点处理紧急情况。
初期可估算电池飞机配比,后期根据数据调配。
救援:除地面、水上、空中救援外,如果有必要,可以在后期开发一个可弹出机械抓手的大功率无人机,几个无人机同时弹出机械抓手合力使一架即将出事的无人机终止其运动状态,这些大型无人机安置在客运无人机的上层飞行,管理不同的空域,像游泳池边管理不同区域的救生员。在企业安全运营能力上是个悖论,因为能活到中后期说明安全运营能力已经有保障了,早期去做又没有这个资金和技术,只为后期难以公关的用户做心理建设,也算企业尽到的安全责任,避免像滴滴一般出事后把公司拳头产品全面下线。
这个方案被我思考后搁置了,但这种大功率救生员无人机会催生新的技术,以往的救援理念都是降落伞或者弹射座椅,这也许会催生一些救援理念。
比如高层楼顶停机坪配套的安全弹射抓手,使载人无人机在坠落或被黑客控制时,能有系统外的物理装备抓住他,多个抓手将他控制住。
这样会形成一个分层安全系统:
单机由分布式动力保障安全
多机在飞行层由航线规避和避障系统保障安全
楼顶空间由飞行系统外的物理抓手系统保障防碰撞大楼
窗外登机舱可以随时悬挂 停靠 充电 换电可以发射抓手
地面有最后救援保障系统
等等
另外 抓手可以与执行换电池任务的无人机结合 使系统向永不降落 无限续航趋近
分层安全系统的细化需要一种分布式的思想,同时会跟着运营策略演进,如初期只飞楼少的空域,证明自己的运营安全水平,中期在重点大楼安置此抓手。
抓手甚至可与充电结合,此时抓手就不只是成本投入,还有产出了,他进入了这个系统的循环,因此可以大规模推广,此处不做展开。
六、产品设计与运营流程中,用户的细节体验需要注意哪些?
在用户从一键叫机、等待分配飞行器、寻找登机点、到达登机舱、安检、登机、起飞、空中、降落、下机、自动付款的过程中,
存在很多不顺利的流程分支,如
APP错误、等待分配很久、分配不成功、找不到登机点
安检通不过、体重加行李重量通不过、登机门与飞行器门的接合出现问题
空中飞行器问题或用户晕机、眩晕呕吐、突发疾病
临时更改目的地、
下机的安全与风沙、遗忘物品、自动付款不成功
登机下机舱、多机停机坪的遮风挡雨、用户等待区、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都需要统一设计。
产品不能让用户感到烦躁,应该像私人出行管家的服务标准一样去做产品细节体验的优化。
最大化减少用户烦躁、拨打客服电话的可能性,一切用用户体验设计的经验去预判、提前设计、预置传感器与逻辑判断分支。
这样,将更多的工作交给机器和代码,减少用户困扰。
产品运营中,客服的要点是什么?
最理想的追求是没有客服,多用用户体验设计去预判,用代码写好自动化机器对不同场景的反应,但实践中只能往这个追求无限趋近。
在做完全套用户体验设计后,那些不能由代码、机器自动完成的场景,由客服和运营来完成。
但客服需要对全流程的熟悉,需要产品经理提前想明白极端用户和边缘场景用户的行为。
在运营实践中不断添加案例。
客服要分级 安全第一 对于紧急情况 系统要做到直通地面操作员
其他问题
黑客问题(一键切换飞行员接管模式)
天气如局部阵风、临时立起的超高人造物---需一个机器将预警消息分享给其他机器或中控
视觉污染--路线主要在人行路上
隐私与禁飞区--路线规划跳过隐私区和禁飞区
噪音、除冰雪、防暴雨、雾、霾等
适航证的推动 大众的公关
(以上问题uber的白皮书均有一些预判)
创造力以及1-100阶段
1、uber白皮书中有很多是基于现有的思想写的,如大规模停机坪,这是运营上的必要,
但是需要用户行走、找停机坪,大多模仿蜂巢,其思维是中心化的,且基于飞行汽车。
经过uber测算,空中交通的效率在速度达到巡航速度时最高,最降低效率的即使起飞和降落。
对用户来说,最耗费心力的也是寻找登机点,最担惊受怕的也是起飞、降落等状态变化,
载人无人机的其中一个优势即 可以轻松的悬停,且结构设计有利于挂靠登机舱进行登机、下机。
所以对初期的私人机零售用户和共享网络的中后期,可以设计窗外挂靠的安检+登机/下机舱,实现窗到窗的出行。
此时无人机除了没电,可以一直处在空中巡航或悬停状态,一方面实现最大化的效率以便开源,一方面节约大量地面基建以便节流,甚至在没电和没订单时可以停机挂载在公共窗外登机舱处,进行充电/补电/自动换电,更节省了地面中心化基建,还会有因为这而产生的更多系统内部的优化,如订单的最优化分配,不同高峰不同区域的机器预置、用户体验到即叫即到,从人找车变为机找人。
由于窗外挂载登机舱是一个由小众到大规模普及的产品,完全可以独立成立一个公司,其成本来源可以是多方面的。
2、自主运动的载人机器人网络是一个在实体世界中,根据程序规则运行的智能网络
其本质是将对信息的加速、直达、去中心化、分布式运用到天地中,使天地间的客运流通、货物流通、配套设施流通窗对窗(即点对点)直达化,去除中间环节,还原了整个世界的本质,需要从整个世界的本质思考每个问题。这个天地分层全智能网络,能吸收人类历史上各种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中优秀的或者埋没的技术、商业、管理、金融、运营方案,甚至军事、航天思想,更需要用新思维去创新,对每一个小创新结合技术、资金流通、用户体验、运营、政ce、系统流动性做整体思考,而不能将每一个部分孤立为一块进行成本核算。
对每一个细节,都应思考怎么将他融入这个系统的当下流动,与未来流动趋势。如系统内的信息流、金融流、能量流、物流、人流。
整个天地智能网络会是可塑的,不是一锤定音的,所以要发展的看。
3、对实体世界的改变与利用会从大到小以各种想象不到的方式运作。
比如从窗到窗出行对城市天空地面规划和人们心理的改变。窗到窗的出行思想,会比自动驾驶汽车倡导的门到门的思想对人类的出行、生活方式、甚至约会方式、婚庆方式、社会心理影响更大,未来窗到窗出行帮助我们的公寓、办公室、娱乐场所成为挂在一棵大树上的一个个鸟窝,会有一部分新生代完全留在天空生活(此处与UBER的中心化蜂巢航空港理念形成对比)。房地产商为这吸引这部分客户会做空中生活区。曾经科幻小说的世界在5-10年内实现,会催生出一批新的文化IP,而这些公众心态的改变会反作用于软件 硬件,产生新的需求,此处不做展开,但技术底层需要可塑。这个实体的网络丛林里的信息流 物流(电池 地面机器人空中清洁维修机器人 )金融流 人流 能量流 未来会生长出更多当下想不到的商业生态,反作用于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
4、与人工智能、机器人的关系,此处不确定,但是要敢想,想到前面才能有所取舍
在机器人领域,机器人的进化重点在于大量服务于人的数据喂养。客运无人机是大批量服务于人的机器人,具备积累服务于人的经验的条件,单机的智能部分运用现成的人工智能技术,其积累的大量服务于人的数据会喂养出一个垂直的人工智能网络。
换电池的自行机器人与送电池的无人机构成一个机器服务于机器的网络,虽然在逻辑上还是程序,但可能会涌现出新技术或新思想。
在未来,无人机安装上机械手,成为一个自主飞行的机器人,此业务可能采购于外部公司,也可能内部成立一个公司。飞行机器人与客运无人机、货运无人机的关系,值得思考,甚至存在商业博弈。
载人无人机网络很有可能比无人驾驶汽车普及更早,成为第一个大规模采集有效数据并自主行动的民用机器人系统,其系统成为第一个大规模运营的人工智能系统。
5、前文提到无限续航 后期可以设计一种分块更换的电池,执行换电池的机器人可以在空中换其中一块,另外一块或几块继续工作 ,松下已经在这方面有一些探索,主要是面临面临安全和碰撞问题载人无人机业务,但发展到后期,会出现解决碰撞的技术方案,特斯拉、北汽和蔚来汽车在这方面有一些实践。
乘客舱可以单独分离,搭载满电的飞行系统飞过去与电量到警戒线的飞行系统替换,奥迪在天地交换这方面有一些探索,未来可以做天对天的交换。
无限续航至少在长途的场景下是极有需求的 从北京的国贸酒吧飞到雄安新区的酒店就是几十分钟的路程,且是窗到窗,不需要飞机高铁的抢票、提前赶到地铁站、等待、拥挤、吵闹、 抵达到郊区、再转地面交通工具。
此时这改变的是人类对一昼夜、一周末活动区域的心理预期与愉悦程度,对办公、生活、娱乐、城市圈与农村发展、对人类群居的聚散会有新的创见。
6、永不降落:
当客舱与动力系统可实现分拆时,动力系统与客舱结合时成为客运机器人,与货舱结合时成为货运机器人,与维修机器结合,成为维修机器人,与换电池机器结合,便是换电池机器人。由此动力系统可以永不降落,一直搭载不同的舱执行不同的客运、快递或后勤任务。
此时飞行系统成为独立的计算机,综合评价运力和电量可以接什么单,选择搭载什么舱,执行什么任务,飞行的机器人可以互相补给、维修、换电池、救援。
如高峰期的通勤存在极大量返程空驶问题,极大浪费系统运力,可以在返程时运送电池、运送快递。甚至放下到城区的上班乘客后,搭载运送城区到郊区的垃圾专用舱,放下下班乘客后,搭载运送郊区到城区的货舱,运送郊区的洗衣o2o工厂洗的衣服酒店的床单,运送外卖,运送郊区仓储发的快递,接外部物流单产生营收。
由此 客舱、货舱、特殊舱、维修机械手与动力系统、电池系统完全分开 与人、货、后勤配套组成一个自运营的世界要素流通系统。
有些舱的暂时停放是允许的,像共享单车的偶尔不规则停放一样,此时我们要放弃机械时代以来的寻求最优化与全面控制的思想倾向,一些偶尔的停放是这个系统静态上看上去的浪费,却是动态上长年累月实验出来的趋近最优解。
因为整个系统发展到中期前,人类现有的建筑和城市规划、开店选址不一定是最优的,一旦飞行系统提供给人类更大的活动空间,结合市场看不见的手,会迅速去掉中间环节,使人类聚居区域迅速趋近于经济模型中的理想状态。
如果发展到此时,飞行系统就成为社会要素的流通手段,微信做连接器是使信息流通,阿里巴巴做的是金融信息流通、交易信息流通,物流企业做货物流通,Uber和滴滴打车做的是人的流通,外卖和洗衣等O2O做的是服务流通
飞行系统做的是新式窗到窗的流通载具、网络系统和自运营后勤系统,将以其新式的思想和产权分布式迅速革新现实世界的总流通效率。
7、与新城规划、房地产、城乡发展的关系,顺其自然。
综上,在这个业务中,技术和安全首当其冲的重要,
将硬件、软件、运营的逻辑流程设计与用户体验设计结合技术可行性、政ce可行性的整体思考很重要,
因为当下的外界条件限制,找到一条结合外界条件的生路很重要;看到未来的流动趋势,在每一个决策细节中,不惜余力的去推动他,也很重要。
碰到很多问题时,苦思冥想进展会很慢
未来会有很多难以预见的困难,
创造力很重要。
涵之 爱创造产品,专注产品
自学传感器、人工智能、新能源相关知识
当思考到大型自运行系统更适合分布式和无人机时,看到马斯克在度假沙滩上阅读火箭推进原理,自己开始阅读无人驾驶和飞行器设计的入门书籍
百度内测用户,百度使用频率前1%,对万事万物的细节都查百度、Google
自小喜爱中西文化对比,坚持阅读哲学、宗教、科学史对比,以及AI与禅修对比
大学参加创业比赛海选为CEO,受500强等机构培训,后创业做电竞比赛和广告,修广告学专业,坚持阅读社会学、心理、设计、经济、军事及互联网案例等。
参加国际第二大非盈利组织AIESEC,培养了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较为实验性的商业与公益互通的操作方法
爱篮球爱金属 看姜文爱早期民谣和诗歌
资助并喜爱706青年空间,一个接待北漂与举办人文沙龙的非盈利机构
做过一阵医院护理,对三教九流的个人需求和家庭需求理解角度较丰富
爱古文,寻师问道,尝试将道家经典与佛家经典的思想运用到大型智能系统管理中
经历部分人生苦痛,相信厚积薄发,大器晚成,专注创造产品,如今专注于共享出行类产品
世间万物,非我所有,为志所用
2018年8月27日
1、飞行汽车,用户体验为什么重要及如何进行个人的用户体验素质培养和组织培养
2、产品经理和CEO的战略定力要面对什么级别的考验
3、在一款够辛苦的产品做出来时,如何思考组织流程?
以下是我最想强调的,因为人和人对名词的理解是不同的,由于不同朋友的经历对事物重要性的看法是不同的,最开始我没有写,但今天我觉得有必要写一下了,我尽量努力表达清我的意思,作为为我们建立沟通的第一次。
1、用户体验。实质上,这是一款出行产品,需要将硬件、传感器、软件、中控、后台、地勤运营、客服结合起来设计全流程,并最终体现到流畅的用户体验上。
出行可以说是最复杂的产品,用户、机器、环境都在变化,这个变化是瞬间的,如用户高血压、醉酒、晕机和呕吐,机器任何一个细节处故障,环境突然雷暴或者局部高楼间阵风,在用户遇到问题时给用户惊喜而舒心的体验,而不是像市面上现有的大部分互联网或非互联网产品一样让用户凑合用完。
惊喜不是额外追求,而是用喜悦让用户忘掉刚刚发生的不快,或者是解决以往产品没有解决的,以致于这种凑合的产品细节将所有人训练出生活习惯的使用痛点,比如车门把手,手机键盘和通讯录。我们在苹果出现之前多么熟练的使用键盘和通讯录啊,以致将大脑训练出了习惯。
新式产品都需要注重用户体验,这个业务在底层逻辑、技术和所付出的辛苦上看,其用户体验都应该对标苹果和特斯拉,在聚光灯下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大局,而非其他很多凑合的产品。且这种设计表面上完善一处,背后就会完善无数处,因为用户体验是一种整体思考。
除了单机研发,需要对多机系统设计也有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在运营方面,由于初期产品有电量续航问题,想达到单机盈利或者扩大单位市场规模需要大量运营工作做补充,在单机与多机层面需要产品预置一些传感器、软件、运营后台软件、客服软件、地勤软件和培训流程配合,这些都需要一个整体思考,而前期产品的传感器内置哪些、如何取舍都需要尽快思考、实践。
由此,在每个特殊场景下的产品需求判断、取舍,都需要对用户的细腻的同理心,对每个流程的增删改,都需要面对成本、绩效、盈利、舆论、质疑的战略定力。
招商银行的APP是比其他银行做的相对好的,公司贯彻以用户为中心,而仅仅让登录页的不同业务的登录方法打通,就让招商银行内部部门磨合了两年。所以公司越早有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和部门合作实践,越好。
这是一个产品经理甚至CEO对自己的要求问题,要求120分,才可能得90分,如果要求是能用就行,那其结果可想而知。也是设计上见过多少东西和生活上有多少体验,回家有多少思考的问题,这是一个追随内心,需要用有生之年来去看设计、去体验、去思考的过程,不是能培训和研究出来的,甚至是天生的。联想那么强大的用户体验研究中心,那么强大的技术、营销、销售,他做出的手机怎么样呢?这不是企业内部能培养出来的,如果能培养,那么家家企业的产品都会让用户惊艳了。说这话有些不客气,所以没给朋友们发,在网上还是说些真话吧。
乔布斯说 大部分人干的事都是让别人喜欢自己 ,高管也是如此。所以在让别人喜欢自己上投入的越多,锤炼自己的精力就越少。
前文提到,出行可以说是最复杂的产品,国内做出行产品中,用户公认体验最好的是共享出行的EZZY,其体验的背后是多部门看不见的磨合和付出,现在公众账号底下还有用户在怀念,所以我作为其产品参与者有意愿以这个为参考去思考这些问题。
2、商业化初期是以运营为导向的,因为要达到单机盈利以验证模型和执行力,或者扩大单位市场规模,但是后期,随着单一城市内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的增加,运营越多,成本越高,城市与城市间边际效益不明显。所以产品发展到后期,要用预置传感器以及设计传感器触发的流程,来减少运营。这个转身的难度,需要内部提前达成共识。
初期,运营能力是0到1的关键,尤其对用户、飞行器、充电设备、停机位、地勤的合理调配和试错,直接影响单机效率和整个经济模型。需要几百辆、千级或者万级架次的运营,才能试错出一个DEMO,且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不同时间、不同大众心理的动态变化极大。
所以运营上是一个方法论的试错和总结过程。
产品的用户体验关过了以后,早期需要业务运营能力,验证出最小可行DEMO给资本信心,也给团队信心,给高管方向。
中期需要资产运营能力,到几百架以后,上千架的决策基于DEMO,那么此时考验资产能力,至少资金来源要保证,尽可能少的占用股权融资资本,后文有一个简单的描述。
后期就是前文提到的,当上千架的资产管理问题可控以后,多城市的试点运营,运营人力成为慢慢增长到恐怖的成本,整体公司能否盈利,或者能否有盈利能力,就看对成本的精细化控制,此时考研的就是如何去运营、少运营、不运营的能力,此时需要产品的传感器改进,整个流程需要一直打磨,优化。
其次就是基于数据的精细化调度和运营,精细化的调度使业务获得开源,精细化运营为节流,此时产品与技术都要跟得上。
在每一个阶段,面对亏损的恐惧与盈利的诱惑,种种的质疑与利益压力,都要有能将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的战略定力,因为这是除了安全以外,能让公司走得远,有竞争力的保证。
以上种种,在等政ce的人来看是不急迫的,但在单机售卖阶段,就可以、也应该着急有这样一个业务流程的锻炼,让全部门的KPI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甚至在未来有新思想来划分部门,甚至于一个新企业敢于不划分部门,有新的组织建设思想,使未来不像招商银行那样艰辛,否则一旦部门区隔和KPI大到难以转身,亲者痛仇者快的案例比比皆是。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创业公司能挑战有充足业务资源、资金资源甚至稀缺资源的老公司的原因之一。
最后,这个业务如果在初期和远期是生态型的,所以如果想走得远,初期的流程设计与组织设计就需要生态型的理念。例如,初期与用户的关系就需要是共生的,这种大众消费品、涉及安全的服务业,用户可以发言捍卫公司,也可以瞬间灭掉公司,这种共生体现在公司第一时间对用户疑问的反馈,体现在客服的关怀与惊喜,体现在运营人员的培训,体现在产品初期预置传感器和设计软件时对以上各个环节的思考,需要在公司出事时每个在第一现场的员工和主管都有用户体验导向的思维来处理,而不是运营推给客服,客服提交给产品,产品提给技术,技术提交给领导,领导给到公关...
除了传统意义上与产业链关系是生态型的,硬件与业务的底层逻辑也是分布式的,未来趋势是把每个零件分布式、分拆、再组合,未来动力系统会独立,分别根据订单搭载客舱、货舱、维修清洁机械臂、自行换电池,成为一个人、机器人、程序共生生态。
这样一个共生与强调用户体验的生态,由传统的组织是很难做出来的。
设计这个系统的思维需要摒弃上个世纪初以来的物理机械观,而多参考生态学,国内外现有的文科、理科、商科、管理实践,从几十年前学科分隔之初就是机械观的。这个有点远,但是这是让微信做出开放平台的决策基础,而微信用不好开放平台,生态思维比较好的是阿里,而阿里做不好非电商的to c业务,都是因为初期的组织基因,他会在企业走到中期C轮决战时就体现区别。而世界上是存在将to c与生态同时做好的公司的,这个业务在初期就需要以上的组织设计,否则历史上任何改革者的下场都很惨淡。
以上提到的用户体验能力,是一生的长期跟随内心的积累,且能将前卫的、老的、艺术的与机械电子的产品灵感结合,以及天生的对他人敏感。艺术家创作需要对自我的感受力,设计师创作需要对他人的感受力。
提到的战略定力,需要长期的磨练心志与沟通能力,基于对事物的动态演化逻辑判断,甚至敢于不沟通的能力和定力,需要一系列危机和苦痛去磨练。
提到的生态型思维,是我个人基于观察、实践、阅读和比较后的个人论点,最近一些案例也在印证这一点。
以上是我最近的思考和阅读所得,我不知道在多大程度上是对成立的,而且我深知做到那种程度是谈何容易,我希望把我的思考开放出来,得到大家的指点和交流。以下是这几天写的以前的思考。
2018年9月14日
动力系统、电池、客舱、货舱、特殊物流舱、维修清洁机械臂、换电池机械臂的分离与重新组合,会组成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9、我个人为什么对这个有激情?现有的人工智能、民用机器人、区块链概念,如果没有一个杀手级应用和成百亿千亿量级的数据,都是伪概念,载人无人机是第一个可以称之为应用的,杀手级与否需要好的产品经理去顿悟设计,而非慢慢打磨。做这家业务的公司可以在业务起来后,反过来做研究院,去反攻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也非他做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