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医世界首届仲景杯全球中医牛人大赛-初赛)陈腾——巧用经方(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膝关节损伤

陈腾,男,江西省九江市中医医院中医经典病房(骨伤三科),胡希恕氏伤寒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石应轩教授弟子,第一责任人主持厅局级课题3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病案举例

患者潘某某,男,14岁,2024年10月29日就诊,主诉:外伤致左膝关节疼痛、肿胀伴活动受限3月余,现病史:患者自诉3月余前因体育运动后出现左膝关节疼痛伴活动受限,后在我市某三甲医院就诊,行DR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建议多休息,避免早期过早、过度负重,疼痛休息后缓解,劳累后加重,疼痛程度受天气变化影响明显。

外院MRI检查提示: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1-II级);左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角损伤(II-III级):左膝关节积液(2024-10-27)

中医四诊:舌质偏淡,舌苔中部黄厚,上部白腻,双手关脉搏动应指,舌底络脉不能上达;外院建议住院手术治疗,来我处建议患者住院保守治痛;患者希望先行中药治疗,观察效果。

中医诊断:膝痹病

证型:痰瘀痹阻

西医诊断:左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1-II级);左膝关节外侧半月板后角损伤(II-III级);左膝关节积液

处方:赤芍12克、淡附片10克、肉桂5克、知母12克、防风10克、白术12克、威灵仙10克、鸡血藤15克、络石藤12克、木瓜9克、川牛膝10克、大血藤15克、白芍15克、续断15克、甘草10克

7剂,开水冲服日一剂,早晚分两次服

嘱托:嘱患者自备生姜70克切片,大枣12枚(去核)、大葱半根,实际上患者生姜用量很少

组方思路:桂枝芍药知母汤+四藤一仙汤

这个方让患者自己务生姜和大枣,桂枝芍药知母汤在原方里是没有大枣的,用大枣在古代都是要求去核的,这里还中了大葱半根,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受到通窍活血汤的影响。何庆勇教授曾经讲过通窍活血汤,通窍活血汤里面就有大葱,是用黄酒煎,通的作用很明显。

骨伤科很多关节疼痛,肿胀,很多都是因为不通,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所以,很多病人都会配上大葱半根,这样去治疗,效果会更好。还有一个这里的生姜量有点偏大,但是,很多患者不会准备这么多的生姜的量。

患者由于学业原因,3天后(2024-11-02),微信联系其母亲,诉左膝关节疼痛已减轻,肿胀明显减轻,左膝关节伸屈已正常,就是目前下蹲有困难,告知患者近期来复诊。

病案选药思路:

威灵仙性味:辛、咸,温。归膀胱经。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止痛,消骨梗。

四藤一仙汤: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并且不易伤胃,为祝老所创,海风藤、络石藤、鸡血藤、钩藤配合威灵仙同用,临床治疗骨科疾患效果不错。在临床上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四藤一仙汤,基本上可以解决70%的骨科疾患,至少是有效果的。

木瓜、甘草酸甘化阴,木瓜药典剂量为9克,临床上根据具体情况,可使用至30克。

续断:气味苦、微温,无毒。主伤寒、补不足,金疮痈疡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久服益气力。

《黄帝内经素问》记载:气伤痛,形伤肿,临床碰到骨科疾患,尤其是涉及到疼痛和肿胀的,如何分析其具体情况,选用合适药物显得尤为关键。

鸡血藤:性温,味苦甘,归入肝,肾两经,最常见的功效便是“补血”,“活血”,“舒筋通络”可用于月经不调,血虚萎黄,腰膝酸痛,麻木瘫痪,风湿痹痛等症候之中,像《本草纲目拾遗》中记载到,鸡血藤能“活血,暖腰膝,已风瘫”,而《饮片新参》也记载到“鸡血藤去痕血,生新血,流利经脉”。近代研究报导,鸡血藤具有补血作用,可以使得血细胞增加,血红蛋白升高。

忍冬藤:味甘,性寒,归入肺,胃经。它的功效主要为“清热解毒”,“通络活血”。可用于温病发热,热毒血痢,痈肿疮毒,筋骨疼痛等症之中,在《医学真传》中有云,“夫银花之藤,乃宣通经脉之药也,通经脉而调气血,何病不宜”;《本草纲目》中也记载到,忍冬藤“治一切风湿气及诸肿痛,痈疽疥藓,杨梅恶疮,散热解毒”。

海风藤:味辛苦,性微温,归入肝,脾,肾经。它的功效为“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止痛”,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关节不利,腰膝疼痛,筋脉拘挛,肺寒喘咳,屈伸不利等症,海风藤这味中药材最开始记载于清代叶天士所著《本草再新》之中,书中提到,“海风藤行经络,和血脉,宽中理气,下湿祛风,理腰脚气,治疝。

络石藤:味苦,微寒,归入心,肝经。功效为“祛风通络”,“凉血消肿”,在对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等症中有不错的效果。《神农本草经》称其为上品,《神农本草经》中提到,“主风热死肌痈伤,口干舌焦,痈肿不消,喉舌肿,水浆不下”;《名医别录》也提到,“主大惊入腹,除邪气,养肾,主腰骸痛,坚筋骨,利关节。

方药依据,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黃二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枚(炮)

上九味,以水七升,责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原文】《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諸肢節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原文解析】

诸肢节疼痛:风湿合邪、流注关节、不通则痛;身体魁羸:日久伤正、气血俱虚;脚肿如脱(肿甚、肿痛兼麻木感),湿邪下注,经脉不通;头眩:风与湿邪上犯,扰乱清空;短气,温温欲吐:湿邪中阻,气机不利,胃失和降。

病机:风湿化热伤阴,经脉痹阻。

治法:祛风除湿,温经散寒,益阴清热。

方药组成:桂枝、炮附子、麻黄、防风,祛风除湿散寒,白术、生姜健脾除湿和胃止呕,生姜配甘草辛甘化阳,甘草配芍药缓急止痛,酸甘化了阴,芍药配知母益阴清热。

神农本草经药解

桂枝:气味辛、温,无毒。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久服通神,轻身不老。

炮附子:附子味辛温有毒。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癓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生山谷。

麻黄:麻黄味苦温无毒,主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软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一名龙沙。生山谷。

防风:味甘温无毒,主大风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久服轻身。一名铜芸。生川泽。

白术:气味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仲景有赤术,即苍术也。功用略同,偏长于消导。汗多者大忌之。)

生姜:气味辛、微温,无毒。久服去臭气,通神明。

芍药:气味苦、平,无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

知母:气味苦、寒,无毒。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桂枝芍药知母汤由九味药组成。实为麻黄汤、桂枝汤、甘草附子汤、芍药甘草汤化裁。

该方表里同治、气血兼顾、阴阳并调,是治疗痹证的基础方、常用方、通用方,可应用于西医学诊断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性多肌痛、关节型银屑病、痛风性关节炎等。

凡肢体、关节、肌肉等处酸楚、疼痛、麻木,严重时关节肿大、变形、功能障碍,不能正常行走及活动的病证,均可归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对于痹证病程顽缠、邪实正虚、病久入络者,桂枝芍药知母汤则药力不及,此时可合用焦树德所创补肾祛寒治尪汤,或朱良春所创益肾蠲痹汤。

1、风湿化热为何仍用麻黄、附子,为何不用石膏?

2、脚肿如脱为何不用茯苓?

3、本方与桂枝汤、麻黄汤、麻黄加术汤、甘草附子汤区别为何?

4、本方为何用知母,何处可辨热象

方证原文所谓诸肢节,腕、肘、腋(肩)、髀、腘(膝)、踝也(和八虚鉴别);所谓疼痛,如《灵枢·百病始生》所云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留而不去,传舍于输,在输之时,六经不通,四肢则肢节痛,腰脊乃强;所谓尪,曲胫也,引申之为曲脊,即所谓腰脊乃强,亦本患“掉”眩之貌,羸,羸瘦正虚也;所谓脚肿如脱,非水肿,肉去骨曰脱《尔雅》,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当是风气所侵、卫气不能温分肉,为厥、为痿、为麻木、为僵硬、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阳气者若天与日……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气为肿;所谓头眩短气,诸风掉眩、风痹淫泺、卫气散解、上气不足,故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所谓温温欲吐,风伤卫、水谷运化失常,阳气入则胃不和。

名家经验及验案

姜春华曾经指出:桂枝芍药知母汤,对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有卓效。关键在于附子,不用则无效。

何绍奇认为:附子用量不足亦不效。

华冈氏说本方加葛根、石膏,则又含三个方意。

按:本方治脓毒性关节炎,兼用黄芪汤加当归、忍冬花收效更佳。

病例:朱燕女22岁

半月板撕裂,数月不能行动,住院医生以非动手术才能愈,预后:好者占多数,其父疑虑不定。写信给我[当时在内蒙古],即寄本方兼用血府逐瘀汤(王清任方)20付,复健如常。选自葭杭文集(妇科)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知母二两、甘草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责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本病例加减用药分析

1、本方去麻黄,该患者汗出正常,且《金匮要略》记载:麻黄发其阳故也,该患者毕竟为14岁年轻男孩,阳气总体尚足,故去之。

2、淡附片药典剂量最大为15克,该患者为14岁,参照成人用量,如果其为12岁及以下儿童,用量不超过10克

思考:

思考1:一个版本四位药,一个版本九味药,临床如何选择?

梅花版:桂枝四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麻黃二雨,生薑五兩,白术五兩,知母四兩,防風四兩,附子二枚(炮);

桂林古本: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知母二两(原方原量效果不错)

思考2: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其寒气胜者为痛痹,其湿气胜者为著痹,桂枝芍药知母汤如何丝丝入扣?

思考3:《黄帝内经素问》有言:诸气在泉,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以甘缓之,以辛散之。

辛,桂枝(中风、解肌、补中益气、利关节),生薑(温中,逐风),附子(风寒、温中,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走)

凉,知母(热中,肢体浮肿,益气)

苦,芍药(止痛,益气),麻黄(中风,通腠理),白术(风寒湿痹,消食,风眩,吐下),知母

甘,甘草(温中,短气),防风(大风,头眩,风邪,风行周身,骨节疼痹)

中医大道,在于经典,守正方能创新

一、《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创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学发展的基础,始终指导着祖国医学的临床实践,其它中医经典也不能忽视。

二、希望大家每日坚持诵读经典,有很好的调节身心作用,我身体力行,为此坚持了四年,可以有效增加正能量,有助于改善体质。

三、传统中医的成长实际是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一个悟道的过程,需要长期时间的积累和沉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可以多读多记中医经典,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积极向上的态度,从容生活,坐看门前云卷云舒,笑看窗前花开花落,以包容万物的心态立足于世。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