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台湾知名作家林清玄先生去世。林先生在微博留下了最后一段文字:“在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林清玄的散文风格清新淡雅,自然随意,从细小的生活中发现小确幸,从人生的悲欢离合中寻找诗意和禅心。看林清玄的散文,像听一位得道高僧讲经,万事万物皆有生命,生活处处充满禅机,智慧之语随手拈来。看林清玄的散文,像听一位老朋友促膝谈心,娓娓道来,语重心长,生活的苦与乐,人生的幸福与不幸,在他眼中,云淡风轻,寥寥数语,点化点悟。当然,也有人批评林清玄的文章是鸡汤文,治愈系的小清新,唯心主义的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和自我麻痹。
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林清玄的文学成就。特别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于现代中国人的影响。比如,他的“活在当下”的观念。
林清玄说:“活在当下”看来是寻常言语,实际上是一种极为勇迈的精神,是把“过去”与“未来”做一截断,使心思处在一心一境的状态。一个人如果能每时每刻都处于一心一境,就没有什么困难能牵住他,也没有什么痛苦能动摇他了。
一心一境,是诗意禅理,是生活的辩证法,更是人生的大智慧。
又比如“孤独是人生的清欢”。清欢是什么?“淡淡的欢愉”。我的理解是清净心和欢喜心,向内专注,以清净心律己,向外豁达,以欢喜心处事。
林清玄的散文,有现实主义的质朴自然,又有浪漫主义的情怀梦想。他的文字清澄透明,就像他的心豁达开朗一样。他的作品充满佛法愿力,正心正念,他相信真善美的力量,他追求自我的成长和圆满,他善于思索、反思和自观。
比如,林清玄说,我一向觉得中国字造得好,“忙”与“盲”拆开来看就是“亡心”与“亡目”,串起来说就是“现代人忙到失去了自己的心和眼睛”。心是用来觉受的,眼是用来观照的,那么我们可以说,现代人逐渐失去觉受与观照之力了。多么振聋发聩的文字呀!
又比如,林清玄说,有人问我,这个社会最缺的是什么东西?我认为最缺的是两种,一是“从容”,一是“有情”。这两种品质是大国民的品质,但是由于我们缺少“从容”,因此很难见到步履雍容、识见高远的人;因为缺少“有情”,则很难看见乾坤朗朗、情趣盎然的人。这样的生活境界,又有几人能超越。
林清玄1953年出生于台湾高雄旗山,毕业于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今台湾世新大学),曾任记者、杂志主编等。1973年开始写作,主要创作内容多为教导人学佛向善,教导读者“心灵改革“,被称为“心灵导师”,其中《身心安顿》《开启心灵的门窗》与《烦恼平息》都是畅销书籍。
林清玄曾在央视《开讲啦》演讲,他告诉青年朋友:“你的环境并不能决定你的未来,你的过程也不能决定你的未来,而是你心的向往决定了你的未来。当你确定了内心的向往,就应该无所畏惧地去实现,不要害怕困难与转弯。”
对于写作,林清玄也有妙论和大境界。他认为,写作的第一重境界是“高高山顶立”。要像爬山一样,一直向上攀登,不断地寻找思想的更高境界。第二重境界是“深深海底行”。每天静观自心,自反而缩,一往无悔,在众声寂寂之时,维持自己的高音,在众声喧哗之时,还努力唱出清明之音,不断向思想的深处探索无限的可能。第三重境界是“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立言立德,是能与有缘的人分享人生。
林清玄的许多作品被收入小学的语文课本,像《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等。优美的文字,生活的乐趣,人生的哲思,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追求真善美,勇敢向前。
林清玄走了,愿你,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