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梦想是羊群和金字塔。你与我不同,因为你希望实现你的梦想,而我只是想保有去麦加的梦想。我曾无数次地想象过,如何穿过沙漠,到达安放者圣石的广场,在触摸圣石之前,围着它绕行七圈。我曾想象过有些人站在我身旁,有些人站在我前面,还有我们的谈话和共同的祈祷。可是,我担心会大失所望,所以我宁愿只保留一个梦想”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一)
今天收到了新西兰移民局的邮件,通知我学生签证已经审批通过。至此,我去新西兰念书的所有准备工作都已经完成,此行在犹犹豫豫中变成了势在必行。可即便势在必行,我心里也还是在打退堂鼓,哪怕这个出国留学这个决定经过了长期的准备。
当自己越来越接近目标时,自己的心里觉得越来越害怕,就好像是在经历黎明前的黑暗。最开始对新西兰留学抱有很美好的期待,自己可以重回无忧无虑的校园生活,自己可以认识新的人,可以在海边散步、看夕阳沉入海底。等工作之后,对新西兰的期待就更强烈了,它就是我的避难所,当工作不顺心时,一想到自己即将去新西兰留学,心里就感到非常安慰。但是,在申请过程中,随着对新西兰了解更多,我越发现这未必是能让我容身的天堂。
(二)
我不喜欢上海,虽然已经在这里生活了将近7年。我可以列举出生活在上海的好处: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文化活动、国际化的氛围等,但发现自己始终难以找到归属感。上海是一个大城市,高楼林立,人来人往。我感觉自己是其中的一员,但同时又感觉被排斥在群体之外。生活在上海,我常常感觉到孤独,一个人呆在房间里时如此,在跟朋友说再见的时候也是如此。朱自清说“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大抵就是这种感觉。我觉得自己在渐渐变得冷漠,变得就像是地铁上的乘客,埋头专注于自己,不想和其他人发生联系。但同时,自己内心又希望自己能够热心诚恳,力所能及地去帮助人,真诚地和人沟通。
7年的生活,让我就像是长了一层硬壳,这层壳就是我经年累月积累的行为规范,上下班乘坐什么交通工具、中午吃什么菜。我一直都在努力在装饰这个壳,但这层壳还是让我有些失望,它似乎太小,似乎并未变化过形状,似乎缺乏色彩,而我有另一番期待。
我也害怕上海,怕7万/平的房子,怕每天12小时的工作,怕生病,怕在忙忙碌碌中青春已逝。独自一人在上海,想为自己加油鼓励,有时候也显得有气无力。
我想要改变。
(三)
但新西兰似乎无法担负得起我的期待。
我选择的大学,在新西兰最大的城市奥克兰。那里居住着10万华人,有约10万人民币/平的房价,1500元人民币/周的房租。仅仅是这三个数据就凉了我的心。我很怕新西兰是另外一个上海,一个有好山好水的上海,依旧车水马龙、熙熙攘攘。我知道改变生活的前提是改变自己,但改变自己也依赖环境的变化。我怕到了新西兰,我依旧发现自己仍然孤独,依旧冷漠。一个人在海外,那就会是更高程度的孤独了。
我抱着理想去新西兰也许就是错的,理想不应该作为衡量现实的尺子。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