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冲突与成长心理学笔记( 五)
1
亲爱的子轩(小娃),你满4岁了,正处幼儿期的攻击性高涨时,也是建立规则与边界的关键期。近来我因对有个现象的好奇,想谈谈有关攻击性的话题。
我们来马来西亚已半年多,从感受马来的人文/人际环境,以及你和小朋友的相处,我注意到一个现象:这里的小朋友给人感觉特别的温和、礼貌、懂事,但不失天真活泼;你和同龄或大你几岁的小朋友玩,当你处于“占强”或“失败”时他们都会让着或保护你。相比,小娃是那种懵懂幼稚,调皮捣蛋的孩子。
举个例:坐电梯,小朋友都很安静地待在大人身边,小娃不是东倒西歪,就是大声说唱,在人多时我们须阻止你,免影响别人。小娃的毛毛躁躁“惹事”的例子就太多了,省略。
就此,引发我对“攻击性被包容的环境”的再思考。
首先解释下,什么是攻击性被包容的环境?这个说法,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家/儿科医生温尼科特的理论概念,意指:婴幼儿的攻击性是形成自我的核心要素,它只在足够好的母婴关系,或是促进性的早期环境才能够存活,并得以建设性的发展。
我曾在“抑郁与攻击性障碍的动力学分析”等文中,介绍过温妮科特的论情绪发展与攻击性被包容环境的早期关系。这里,用温尼科特的另一句话以助我们理解:在孩子的攻击面前,存活下来,既不被摧毁,也不去报复。
这句名言足够说明:什么是攻击性被包容的环境。
2
马来西亚的家庭/父母对孩子是否暗合了“攻击性被包容的环境”?
以我对情绪发展与攻击性的关系的长期关注、丰富的临床个案经验,以及对这里的一些家庭的了解,我是这样认为:
马来西亚的文化总体上很佛系、很包容;家庭关系、亲子互动可用随意轻松、和谐共处来形容。从小孩的热情快乐、礼貌谦让的自然状态,感觉不到什么躁脾气/失控,倒是很松弛的稳定。
他们是否存在攻击性压抑?我怀疑过,但与小孩的父母接触之后,感觉他们就很温和、情绪稳定。那么答案是:这里的家庭环境,至少大多数家庭的亲子关系,正是那种“攻击性被包容的环境”。
如果换作通俗的说法,则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
当幼儿的攻击,被抚养人接得住,不予报复的制止/容纳,那么幼儿的心里便有份定力,换句话,幼儿便不会有丧失父母及父母爱的恐惧,亦便有机会学习:控制或管理自己的情绪。
正所谓,人是被文化环境定义/驯化而成的。用爱抚育(赋予)ta将成为有爱/情绪稳定的人,用仇恨教育(赋予)ta将成为有暴力/情绪紊乱的人。
3
事实上,相比国内的很多父母、亲子关系是很有问题的。啥问题呢?我总结性的赘言几句(因大家都清楚):极重视孩子的知识/成绩,轻视孩子的情绪/感受;一句话,不得不“卷”的控制孩子;面对小孩的攻击,父母通常不是以暴制暴,就是没辙/没原则的妥协。
这种卷的关系环境,会导致孩子缺失轻松快乐的童年,这其中必然卷杀、遏制正常的攻击性潜能。
但被遏制的攻击性,会以偏激,如生病、颓废等方式表现出来。如在许多孩子身上,你会明显感觉到ta们的“戾气”或攻击性压抑,只是情绪不稳的孩子容易把气撒向外界,抑郁的孩子易把气撒向自己。
我们的父母真应该反思,如何面对孩子的情绪与攻击性?可在此,我不想多说该具体怎么做。因为很多父母/成人本身背负了很重的戾气,你若讲原生家什么的,ta就暴怒,若讲他国的教育体制好,ta会怼你崇洋媚外;而我国社会环境也不允许“批评声音”“传播负能量”啥的。我只叹息,这些戾气/禁忌本身,何尝不是一种荒诞的攻击性压抑呢。
4
亲爱的小娃,我虽认为你的激惹/情绪化,相比马来西亚这里的小朋友的温和/稳定,显得“攻击性有些过”,但我已不那么担心,因为你这偏过的调皮捣蛋“攻击性”属幼儿期的常态。
更因为我已看到,你父母对你“规则与边界”方面,是能够做到温和的坚定;也看到了,小娃在控制情绪方面也在有进步。尽管我们都还做得不够好,但我相信,在我们的家庭,会是一个给予小娃天赋养育,和攻击性被包容的环境。
最后我想再呈现温尼科特的名言——献给我们的父母:
在孩子的攻击面前,
存活下来,
既不被摧毁,
也不去报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