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记载的应用阴谋诡计的战争,是春秋时期晋楚争霸的城濮之战。
“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开头第一句就点出了作战取胜的关键在于运用计谋韬略,发挥自己的长处,而让敌人暴露弱点,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方能取胜。这在今天看来似乎是顺理成章、无可厚非的。但在中国历史上的夏商至东周漫长的千余年间,尤其是周以后,战争和我们现在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春秋(东周)初期,虽然周王室衰落,诸侯壮大,“礼乐征伐不再出自天子”,但周礼的烙印已深深地刻入人们的思想中,规范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战争中也有一套完整的礼仪制度,深深地影响着当时的战争规模和形势。
那是让今天的人们大跌眼镜、惊诧不已的内容规范:即挑战一方要先下战书,在对方同意应战的前提下战争才能进行。然后双方要约定打仗的时间、地点、并通知对方自己的战车和兵马数量……。这就是贵族式的决斗,毫无心机、光明正大。
战争礼仪还规定,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士兵;不能俘虏头发发白的老人,对俘虏要以礼相待……。最重要的是战争中绝对不可以使用阴谋诡计,否则就会被天下耻笑和唾弃。
可见当时战争的目的不是消灭对方,占领对方的土地,而是给对方施以惩戒,让对方屈服、认错、使天下重回礼义的轨道。所以那时的战争没有阴谋和狡诈、没有暴虐与残忍,却散发着人性的善意和温暖。
但随着周礼的影响逐渐减弱,以及以蛮夷自居、不兴礼义的楚、秦等大国的崛起,原有的战争礼仪和规范正逐渐被打破……。
公元前638年,宋楚发生泓水之战,此时楚强宋弱,且楚军有人数上的绝对优势,如果正常交战,宋必败。所以当楚国大军横渡泓水,处于最混乱孱弱,最有利于宋军攻击的时刻,宋军将领纷纷要求出击,但国君宋襄公认为战争有战争的礼仪规范,不能趁人之危,没有同意这个请求。当楚军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型,一片混乱时,又给了宋军攻击的绝佳机会,但宋襄公依然没有同意这个请求。随后两军交锋,宋军毫无悬念地被打得大败,乱军之中宋襄公脚趾也受了伤,一年后因伤去世。他在泓水之战中的行为被视为愚蠢,被天下人耻笑。伴随着宋襄公的离世而逐渐远去的,是不使奸诈、不图阴谋,即使战败也不能违反礼义的风度和胸怀。
泓水之战是那个时代的标志性事件,是军事礼仪衰落的分水岭,一个抛弃礼义,不按常规出牌的时代即将来临!
公元前632年,南方超级霸主楚国和中原崛起的新贵晋国因为中原地区的控制权不可避免地产生碰撞,大战一触即发,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应用于战争中的阴谋诡计 ,即将崭露头角,浮出水面。
两军在城濮对峙,晋军在晋文公的指示下一口气后退了90里,这是为了报答当年流亡时楚成王对他厚遇的承诺。这就是成语“退避三舍”的由来。晋军此举不但占据了道义上的优势,而且提前从容后撤,选好战场,以逸待劳。却让楚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战争还未开始,晋军已胜一筹。
当时楚军的右军是战斗力相对较弱的陈、蔡联军。成了晋军的突破口。战斗开始后,楚军惊恐的发现,对面冲击而来的晋军战车和骑兵骑乘的,是清一色的大老虎,怒目圆睁,排山倒海般呼啸而来。楚军士兵哪见过这场面,一个个魂飞魄散,四散逃命,他们的战马也因此受惊,狂冲乱突,把本已惊乱的军阵冲得七零八落。晋军趁势掩杀过来,楚军大败,右翼完全崩溃。
而此时晋军左军却假装败退,引诱楚军左军进攻,楚帅子玉中计,他不知右军已溃散,命左军全力突进,使右翼完全暴露,晋军见楚军上当,左军停止后退 ,配合中军夹击楚军,歼灭其大半。子玉见左右两军都失利,败局已定,急收军停战,火速回撤。楚国在与晋国的第一次交锋以失败告终。
晋军在城濮一战中采用大臣先轸的计谋,将战马蒙上老虎皮,出奇制胜,一举击溃了楚军的一翼,并以此为突破口,打败了强大的老牌霸主楚国,阻止了楚军北进中原的步伐,从此奠定了称霸中原的基础。
奇谋妙计,或曰阴谋诡计,一经现世就立建奇功,在胜利面前,战争中的礼仪原则和规范早已抛至九霄,不值一提。
但在战后的论功行赏,晋文公最高的奖励没有给出谋划策的先轸,却给了劝他遵守信义,不要使用阴谋诡计的狐偃。他说,阴谋诡计只能取得一时的成功,而遵守信义才是千秋万代的功业。虽然他知道,礼义依然是安定天下和人心的原则和秩序。但世风日下,阴险权谋,已不可避免地横空出世,左右着战争的胜负,国家的祸福。在他身后,一个尔虞我诈,毫无信义的时代即将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