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每天至少写1000字,就算是摘抄文字也得写满1000字,先让这个习惯延续下去。
明天是假期的最后一天,可是并没有很放松的感觉,反而是一种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欠了很多领导同事方案的惶恐的感受。
刚打完游戏,脑子里都是浆糊,那么今天就摘抄一段文字好了。
来自于“剪枝者”的微博内容:
人之不同于生物,主要不在于自己的天生属性,而是在于人发明了各种工具,可以模仿自然选择,创造出树、草、灌木的丰富生态,不必锁定在特定的行为系统中。无论天生性格是那一套,人都可以通过学习使用多样且复杂的后天工具,超越天生行为套装给自己设定的行为边界,也超过后天家庭行为二次装配给自己设定的行为边界,不断打开迭代升级的行为空间。
意思就是人可以通过学习,不断的突破自我。所以遇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要对自己说我做不到,如果我们想要做,那就一定有办法可以突破,可以用多样且复杂的方法做到。
这些后天工具中,最重要、最直接的,就是语言。
也就是说,我们通过学习如何用语言与文字来提升表达能力,是优化思维、提高思维能力,改变思维方式,进而改变认知的最佳途径之一。
对语言的敏感和对语言的操纵,总是可以打开固定的行为和思维习惯的缺口,从近似封闭的系统的外部提供一种信息、能量、原材料、改变、改造以至革新原系统。但如果他失去了对文章、书籍、说话的敏感性,他就错失了很多可能性。他只习惯适配自己的性格、养成、经历的语言,来表达表述表现自己。对不同语言方式,失去了鉴别力,也常有陌生感、距离感,乃至回避、逃避、恐惧。
当我们听到别人对我们熟知的事情,采用不同而的立场来表述时,我们不应该急于否定,要保持文字与语言的敏感度,因为这可能代表着另外一种看待事物的角度,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思维的惯性,我们应该珍视这样的机会,来尝试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
改变这种自我语言封闭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也随手可得,以为我们无时不浸透在文字和语言的世界里。这个方法就是:仔细观察、想想、问问,别人为什么这样说而不是那样说,仔细阅读、请教、写出,别人为什么这样写而不是那样写。
几乎可以作为一个铁律:当你看到一个人词不达意说不出什么话,或者一个人怎么也写不出只言片语、更不用说长帖、有逻辑的报告、有深度的文章,那么这个人长期综合成绩不会高于平均水平,降低对这个人的预期。
这并不残酷。真正残酷的是,这样的人把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语言文字工具,丢在一边,任其腐坏。
一个人如果思维不清晰,那么他也基本不可以有清晰的表达。所以语言与文字是思维的最好的载体之一。反过来,我们提高认知,最好的方法之一,也就是从语言、文字开始入手。
这是第一天的任务,历时大概一个小时。
从今天起,争取做到每天都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