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在中医属"温病""湿温"范畴,认为其发病多与外感时邪、湿热内蕴有关。以下是中医辨证分型及调理方法:
1.邪犯肺脾证
症状:发热轻微,或无发热,流涕咳嗽,口腔、手掌、足底及臀部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疱液清亮,伴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宣肺解表,清热化湿。
常用中成药:
银翘解毒丸,抗病毒口服液:具有疏风解表、清热导滞的功效,适用于本病初起,邪犯肺脾所致的发热、咳嗽、流涕及疱疹等症。
2.湿热蒸盛证
症状:身热持续,烦躁口渴,口腔、手足、臀部疱疹密集,疱液混浊,甚则融合成片,伴有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常用中成药:
苦参片,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作用,对于湿热蒸盛导致的高热、疱疹密集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效果。
3.心脾积热证
症状:口腔疱疹、溃疡明显,疼痛剧烈,影响进食,手足疱疹较多,周围红晕明显,烦躁不安,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心泻脾,解毒利咽。
常用中成药:
导赤丸,小儿化毒散:能清热泻火、利尿通便,可改善心脾积热所致的口腔疱疹、小便短赤等症状。
4.气阴两虚证
症状:病程较长,低热渐退,疱疹逐渐消退,口干喜饮,神疲乏力,食欲不振,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和胃。
常用中成药:
参鹿膏,生脉饮:可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用于气阴两虚所致的手足口病恢复期,缓解乏力、口干等症状。
其他调理方法
1.饮食调理
a.邪犯肺脾证:疏风解表、健脾化湿。可食用绿豆汤、薏米粥、山药粥等。
b.湿热蒸盛证:清热利湿、解毒凉血。推荐食用冬瓜汤、苦瓜炒鸡蛋、马齿苋粥等。同时要多喝水,以促进湿热之邪排出。
c.心脾积热证:清热泻火、解毒利咽,如梨汁、藕汁、莲子心茶、金银花茶等。
d.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健脾和胃。可选择银耳百合粥、莲子羹、牛奶、瘦肉汤等。
e.忌食:辛辣、油腻、燥热、生冷的食物。
2.中医理疗
a.穴位推拿:清天河水300次、退六腑300次、揉涌泉100次、清心经200次,每日1-2次,可清热泻火、安神助眠。
b.中药漱口:金银花、薄荷、甘草煎水放温后漱口,可减轻口腔疼痛。
c.中药外洗:使用千里光、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青叶、水杨梅、土茯苓等中药外洗皮疹部位,可加强清热解毒除湿作用。
3.生活方式调理
a.口腔护理:饭后及时用温水或淡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b.作息调理:注意休息,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c.环境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勤晒被褥。
d.皮肤清洁:保持皮肤清洁,每日用温水擦洗皮肤1~2次,注意不能使用肥皂,擦洗动作要轻柔同时避免指甲抓伤皮肤。
中医对手足口病的调理强调辨证论治,根据不同的证型采取相应的饮食、理疗及生活方式调理措施,同时需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出现高热持续不退、精神萎靡、呕吐、抽搐等严重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