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禀赋效应

                     

小王子里的狐狸说:“对我来说,你只是一个小男孩,就像其他成千上万个小男孩一样没有什么两样。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对你来说,我也只是一只狐狸,和其他成千上万的狐狸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如果你驯养了我,我们就会彼此需要。对我来说,你就是我的世界里独一无二的了;我对你来说,也是你的世界里的唯一了。小王子说:这世界有几千万朵玫瑰,但就是这一朵,才是属于我的玫瑰。小王子只爱他那朵玫瑰,因为玫瑰驯服了他。

禀赋效应简而言之,当你拥有一个东西之后,你往往会比没有拥有前高估它的价值。

R教授(现在已被证实是理查德·罗塞特,他后来成为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院长)对标准经济理论深信不疑,还对葡萄酒难以割舍。泰勒发现R教授非常不愿意卖掉自己收藏的葡萄酒,即使对方出价高达100美元(当时可是1975年)一瓶也不行。R教授也会从拍卖会上买葡萄酒,但无论质量如何,他出价从不会高过35美元一瓶。若价格在35美元~100美元,他就既不买也不卖。这个巨大的价格差在经济理论上看是相互矛盾的,人们希望这位教授能在这个价格区间为某瓶酒定一个值。如果在他看来某瓶酒值50美元,那么只要出价超过50美元,他就应该会卖掉它;如果这瓶酒本来不是他的,那么他也应该愿意花50美元买下它。这个可以接受的卖价和可以接受的买价应该相同,但事实上,最低卖价(100美元)比最高买价(35美元)高出很多,拥有这件物品似乎会提升它的价值。

一把你心爱的雨伞本来价值50元,拥有一段时间之后,你会觉得给你一百元也不会舍得卖掉。

闲鱼上很多出售二手闲置物品的,很多人的标价比新品便宜不了多少,还不接受讨价还价。如果有人砍价比较多,卖家心理往往很愤怒,宁愿扔掉也不愿意卖掉。

抖音上一个博主讲他在北京搬家的事情,其中提到因为买了一个舒适的床垫,每次搬家都不舍得低价处理掉,都要额外出几百搬运费,搬了几次家之后,这个床垫的价值在他的心理更是蹭蹭往上涨。

对那些曾以不同价格购买了相似房产的业主行为进行了对比。对于理性的代理人来说,从前的买价与自己根本就不相干——当前的市场价值才是最重要的。然而对于那些处于住房市场低迷时期的业主来说,情况却并非如此。那些参照点较高同时也面临着较大损失的业主对私有住宅的标价更高,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尽量以高价卖掉自己的房子,最终得到更多的钱。

看看人类是一种多么不理智的动物,如果难以割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还可以理解,但人与物之间的感情难以割舍是不是就有点不理性了呢?那人们为什么不愿意割舍自己已拥有的东西?

损失厌恶能够对禀赋效应和其他一些难题作出解释,其解决方法就是摒弃标准理论,即R教授“拥有”某瓶特定葡萄酒的状态具有独特的效用。前景理论表明,是愿意买还是愿意卖这瓶酒取决于参照点,即教授当时是否拥有这瓶酒。如果拥有这瓶酒,他就会考虑“放弃”这瓶酒时的痛苦;如果还没拥有这瓶酒,那他考虑的就是“得到”这瓶酒的乐趣。因为存在损失厌恶,所以两者的价值并不相等,即放弃一瓶好酒的痛苦比得到同一瓶酒所得到的快乐更深刻。人们对损失的反应比对相应的所得的反应更强烈。

但是禀赋效应并不具有普遍性。如果有人想让你把面值5美元的钞票换成5张1美元的零钞,你递过去5张1美元纸钞时不会有损失感。在商店买鞋时你也不会有损失厌恶,卖鞋赚钱的商人当然也不会感到有什么损失。的确,从他的角度来看,递出去的鞋一直就是钱的代表,钱正是他想要从顾客那里拿来的东西。此外,你付给商家钱也不会感到是种损失,因为你把钱看做是你想要买的鞋的代表。这些日常交易与把面值5美元的钞票换成零钞有相同之处。日常交易中的双方都不存在损失厌恶。

这一区别性特征就是,商家要卖给你的鞋和你从预算中拿出来的买鞋钱都是用来“作交换”的。人们想用它们来交易以换取其他商品。其他商品,比如葡萄酒和演唱会的票,都是拿来“使用”的,或者说都是用于消费或享受的。这就是使用的商品和用来交换的商品之间的不同。

像商人那样思考和交易

经验丰富的商人显然已经学会了正确提问,即“与可以得到的其他东西相比,那个东西真的是我特别想‘得到’的吗”。经济学家会问这个问题,有了这个问题,禀赋效应就不复存在了,因为得到的快乐和放弃的痛苦之间的不对称性没有关联。

如果我懂得这个道理,之前开店剩下的货就不会那么多,我会尽可能的卖出去,应该少考虑损失。现在放家里占地方,看到就烦,成了挤压货也更不好卖掉。如果我要卖掉二手闲置的东西,那就应该站在市场,买家角度来定价格。把自己当陌生人,如果我完全不认识我自己,那我做的事情怎么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