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8年五月份读的《暗时间》这本书,我当时还记了很多读书笔记。后来在18年的十二月三十号又读了一遍。翻出笔记,看完确实深感惭愧,笔记里我所记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在看完这本书后就再没想起过。自己当时写的各种想法,到现在都没有做成。这些事规划了一遍又一遍,为什么就是没去做呢?卡耐基在他的《人性的弱点》里面讲,你想在书中得到最大的益处,必不可少的条件是一种深刻驱使自己学习的欲望,一个增加你某个能力的强烈愿望,而且不能忘记的是只有长久而有力的复习和应用,才能使这些原则的应用成为习惯的、不知不觉的行为。又想到一句话说,有一种错觉叫作“我在头脑中激情澎湃了一会就权当我努力过了”,想来确实如此,不禁汗颜。去年我一直在想着如何改变自己,新的一年又开始,我又真正改变了多少呢?
朱光潜老先生在他的文章里讲:大家都似蒙在鼓里过日子,闭着眼睛醉生梦死,降落到猪豚一般随人饲养,随人宰割。世间宁有这样痛心的事!青年们,目前只有一桩大事——觉悟——彻底的觉悟!你们正在做梦,需要一个晴天霹雳把你们震醒,把觉悟两字震到你们的耳朵里去。不禁扪心自问:在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你是否都尽力做过?
这本书其实是刘未鹏的博客的整理,时间跨度达7年,也是刘未鹏自我修炼、思考、成长的记录。整本书的主题就是解决"有效思考,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为此,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剖析了日常生活、工作当中所遇到的一些典型问题,使得读者知道"为什么",进而引导读者一起思考"如何解决" 。
全书分为三篇。第一篇"暗时间",通过对各种现状的心理学角度分析,介绍了一些提高学习、工作效率的方法、技巧。第二篇"思维改变生活",通过对人类思维模式的剖析,说明了人为什么会出现理智与情感的冲突。他本人是一个计算机方面的专家,第三篇讲的是一些关于计算机和数学的东西,这些内容我看不懂就自动忽略了,自认为对整本书的影响不大。
刘未鹏写了八年博客。他说:写博客这件事情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一件事情如果你能够坚持做8年,那么不管效率和频率多低,最终总能取得一些很可观的收益。而另一个体会就是,一件事情只要你坚持得足够久,“坚持”就会慢慢变成“习惯”。原本需要费力去驱动的事情便成了家常便饭,云淡风轻。我去看他博客里的文章,里面高效的思维方式和独特观点确实挺吸引人。
书里第一章讲的就是暗时间,那么暗时间究竟是什么?按照刘未鹏的定义:看书并记住书中的东西只是记忆,并没有涉及推理。只有推理才能深入理解一个事物,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这部分推理的过程就是你的思维时间,也是人一生中占据一个显著比例的“暗时间”,你走路、买菜、洗脸洗手、坐公车、逛街、出游、吃饭、睡觉,所有这些时间都可以成为“暗时间”。简单来说,暗时间就是思维时间,虽然什么事情都没做,但是思维在推理,在活动。很多人看到“暗时间”这个名字,从字面上就理解为看不见的时间,碎片化的时间,其实并不是这样,暗时间不一定是碎片化时间,碎片化时间可以成为暗时间。人们认为时间对每个人是均等的,认为别人有一天,我也有一天,其实根本不是这样,这是一个错觉。其实,对一件事的实际投入,是时间和效率的乘积。作者本人就能够利用走路和吃饭的时间去思考,睡觉前也想着问题。能够充分利用暗时间的人将无形中多出一大块时间,你会发现这样的人似乎玩的不比你少,看的不比你多,但不知怎的就是比你走得远。
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充分利用暗时间呢?作者建议我们最好利用大块时间去学习去读书,这会让人获得一种“沉浸”的体验,在这种状态下往往效率是最高的。大块的时间减少了碎片的产生,也就意味着减少了外部干扰。因为每个任务的转换,都会打断你的专注力,浪费时间。当然碎片化时间也是重要的,只要你思考了。书写也是为了更好地思考,一行文字被你写下来之后,你就会想到更多、写下更多,就不必将其费力地保存在大脑的临时记忆中。因为这行白纸黑字会不断地、主动地通过视觉刺激来提醒你它的存在,于是你就可以将空出来的思维精力用于反思你自己的观点。我开始真正理解了暗时间还是在读完这本书很久以后,参加活动要背演讲稿,那时候不管是吃饭还是去上课的路上,脑子里都在背诵稿子。那会我突然想到,啊,这就是暗时间啊。
还有一定要写读书笔记啊!常总结、常整理,学习与思考结合,从而提高利用时间的效率。也学了、也思考了,后面就是输出。输出是对自己思考的一个总结和升华。我经常看见有文章里说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还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是你还没完全理解,去教一个完全听不懂的人,则是一种最强大和彻底的反思途径。后来我去辅导班教小朋友,题确实是讲给他听了,你的脑子里的思路也更清晰了。当然写作也可以,尤其最近我开始在简书上写文章,发现文章里的东西,确实是可以跟别人讲出去了。
那么思维为什么能改变生活呢?我们的大脑都符合用进废退的原理,越经常使用的区域会越来越强大。如果你总是情绪用事,不假思索,那么这种思维习惯便会越来越强大;如果你总是理性思考,反省自己的判断,能换立场去看问题,那么这样的思维习惯逐渐也会越来越强大。不反思,就会有“路径依赖”——人们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不能轻易走出去。
你的习惯里住着一个魔——从0到1的距离,通常会大于从1到1000的距离。经常反思,熟悉多种心理机制,并理解背后的原因,从而说服自己的情绪、大脑去做正确的事。爱思考的人和不爱思考的人,有一个本质的区别,前者在生活中总是挂着几个问题在大脑中,它们时常都会冒出来骚扰你一下,让你琢磨琢磨;不爱思考的则是没事不主动想问题,遇到问题还要先想想是否能找捷径(找人帮忙)解决。
希望今后能坚持多读书多思考多行动,再自问——“现在你在你能力范围之内的事你是否都尽力做过”——的时候,能够肯定地回答: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