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洁显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齐,故名也”。清明后,气长物盛,阳气蒸腾,故有"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三候
清明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一候桐始华:白桐花开放,泡桐(白桐)清明开花,有紫、白两色。《逸周书》曰:「清明之日,桐始华」,又曰:「桐不华,岁有大寒」。
桐树是阳性植物,茶树与桐树是好伙伴,所以桐木关产正山小种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事情,桐树中虚外实,最易得气,不开花是因为阳气不到。
二候田鼠化为鴽:意即在这个时节先是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本草》:鴽(rú),鹑也,似鸽而小。鼠,阴类。鴽,阳类。字面意思是田鼠变成了小鸟,实则此时小鸟多了起来。也有阴气向阳气转化的意味。
田鼠耗物害民,变为鴽是为善,如不能变化就成鼠灾。
三候虹始见:彩虹开始出现在雨后天空。
虹是阴阳交会之气,日照雨滴而虹生。
清明养生:贵在与自然同气相求
《黄帝内经》:“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清明是一个尤为重要的养生节气。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
清明是清气上升的时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写道:“寒气生浊,热气生清。”从立春到清明整60天,其间经过雨水、惊蛰、春分,大地渐暖到了清气上升的时候。清明时节,凡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均应避免。
寒食
冬至后105天为寒食,先寒食,后清明。寒食有凄风苦雨,以断火、冷灶为气氛。寒食纪念介子推之说出现后,清明即走向"慰祖"的方向。早时民俗中的断火三日,其实是为了清灶,以新火换旧火。三天不用火,称"冷节",吃冷食以清理肠胃。
松花饼
《万花谷》:"春尽。采松花和白糖或蜜作饼,不惟香味请甘,自有所益于人。"
清明养生“明前茶”
著名明代大医家李时珍在清明时节养生中最推崇的是品茶,尤其是“明前茶”。“明前茶”是指每年清明前采摘加工的新茶,有养肝清头目、化痰除烦渴的功效。饮用“明前茶”则有提神醒脑之功,如李时珍所说的“茶苦而寒,使人神思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踏青
踏青,又叫探春、寻春、郊游。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清明前后正是踏青的好时光,所以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项重要内容。
祭拜,有的给先人叩头行礼;有的围坐聚餐饮酒;有的则放起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娱乐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将撤下的蒸食供品用柳条穿起来。有的则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谓“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此即是扫墓又是郊游,兴尽方归。
插柳
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桑叶茶
桑叶在《本草纲目》中记载:“桑箕星之精神也,蝉食之称文章,人食之老翁为小童,桑叶又名:“神仙草”,日本人称桑叶茶为长寿茶。
桑叶是植物之王,有“人参热补,桑叶清补”之美誉,富含人体17种氨基酸,粗蛋白,粗脂肪,是国家卫生部确认的“药食同源”植物,被国际食品卫生组织列入“人类21世纪十大保健食品之一”,成为人类绿色新食品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