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的发展是否真的有一定的规律?所有的事情没发生前恐怕还是难以预料吧。所有的规律不过是基于发生过的事,然后得出来的大体结论。除了代数中的规律,生活,没人教会你怎么过。所以,也不该有定向的思维去发展。
相信我们每个人小时候就被灌输要做一个好孩子。真正好孩子的定义应该是是成绩好,身体好,品德端正。但是大人心目中的定向就是成绩好,成绩好,成绩好。所以一旦我们在这方面做的不好,就不会是大人眼中的好孩子。成绩成了最重要的衡量标准。
尤其是家里有一个凭借成绩好,改变了命运的,过上了好日子的。那些人就更加深信不疑。我想,知识改变的是命运,而不是表面上的生活质量吧。
所以就这样,我很早的时候就学会了迎合。大概是初中的时候,哪怕名次可观,但是偏科,回家还是一顿痛批。免不了又听着家里人把自己和他们眼里的好孩子比较一番。其实有时候也挺奇怪的。像我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滑稽脸),也会成为有的家长眼里的好孩子。后来我就发现了,只要考试考的让家里人满意,就什么都有。他们没错,只不过重心太偏了。
所以成绩成了最好的保护伞。你脾气不好,可是你成绩好啊。你犯个错误,没关系,成绩好啊。尽管没有被别人亲口说出来,但是事实就是这么回事。不然你想想,你是否在学生年代总觉得有的老师偏心呢。
没办法,他们总会说我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不屑)。我吃的米比你吃的盐多(傲慢)。所以我们就承受呗。永远说我们只是希望你过上好日子,只要你好,我们也就心满意足。可怜天下父母心。
爱本身是没有错的。如果有什么事是错的,那肯定是那件事出来了伤害性的结果。
渐渐地我家里人缄默了。因为他们最关心的成绩被我一直努力维持在了上游。事实也说明,当成绩不在成为一个问题,我们之间的沟通也就慢慢淡化了。
再说一个上大学的事。有一次上班主任的课(严肃脸)。坐在第一排,和室友(我俩班上前三)。那天室友状态不太好,我呢也就低头看了下书。老师瞄了一眼,说“你俩这么累,昨晚学习到两点啊”(呵呵)。因为在他眼里,优秀学生是应该上课倍儿精神,打鸡血的那种。同样是这个班主任,又有一天,答疑课。她特别喜欢问问题的学生,一开始我觉得她是热心,后来我的狭隘之心告诉我那是一种炫耀。她资格老,教得好毋庸置疑。答疑结束,我和室友(又出场了)都没问问题,而是在刷题。老师走下来,说,“你俩天天都忙活啥呢”。(无语.jpg)我俩做题呢。“都跟得上不”,啊能啊。然后她就走了。因为在她眼里,优秀的学生一定要多问问题,问题多才能解决的快,才能更优秀。可是我们自己更想通过自己去学习去解决,毕竟大学生了。
所以你们一定也知道很多老师无能为力的学生。就是那种看上去不怎么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但是学习又还不错的。(傲娇脸)
其实说了这么多,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抑或是叔叔阿姨那些长辈。他们为了树立他们的威信,总得在我们面前表现的什么都见过。不管是真知道还是假知道。所以我们的这种优秀,就是一反常态。
在父母眼里,他们追求到了,不操心学习了,可是我们的情感和生活,和他们出现了沟壑和沉默。于我们而言,这样迎合的优秀是一反常态。因为他们只看重或者说更看重的是表象。因为你要知道你在你父母眼里是无知的,但是你肯定也私下里嘲笑过他们stupid(无恶意),因为你自己背地里干的一些坏事他们也不知道。
在老师眼里,他们见过的好学生多了去了。经验丰富到不行。所以于他们而言我们的优秀是一反常态。因为好学生一定是勤学好问三观正(这句话没毛病),而且一定要明显的表现出来。可是自己努力学习,沉默学习,我想应该也没问题吧。总不能因为小众就去否定这样的观念。(这个世界因为小众这个概念否定了太多的东西)。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写篇文章也不过是消遣。还是那句话,你首先为自己而活。做自己嘛,活在别人眼里太累。不过,做自己也是要负责任的。不管是否一反常态,你还是要优秀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