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之道:我们如何避免被攻击

人是群居动物,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互动,这种互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消极的互动很可能会产生攻击行为,如何习得这种避免被攻击的生存之道,是一种社会生存的必备技能。

先来看看心理学上对攻击的定义,攻击是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我们要避免被攻击,就要能提前识别对方是否具有攻击的倾向,并且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

心理学家把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由愤怒引起,以伤害为目的;工具性攻击只是把伤害作为达成其他目的的手段。大多数恐怖活动、战争都是工具性攻击,大多数谋杀都是敌意性攻击。

先来看几个案例,从案例分析中对攻击的预防将更加有针对性(以下案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1

小文在一家外企做秘书,今天下班前临时通知明天一大早要开会,她不得不加班加点准备材料,为了能早点回家,她连晚饭都没顾上吃,等她把材料准备好时,发现已经是夜里11点了,这时她匆匆忙忙收拾东西,突然电梯“叮”的一声,把她吓了一阵哆嗦,紧接着一个喝着酒的同事小刘进来了,小刘喝了不少酒,家就住在附近,平日里吊儿郎当的,喜欢开黄色玩笑,小文从来不搭理他,小文心里盘算着要避开他赶紧回家,不过小刘突然指着她大骂起来:“小敏,你平日里就喜欢骂我,我在你眼里就是这么不济吗?”小文心想坏了,小刘把她当成另外一个人了,在这种情况下,小文是否会被攻击呢?

我们用心理学的观点来分析一下这种情况,有两个诱发攻击行为的关键因素。

因素1:小刘喝醉酒。酒精是一种化学成分,进入身体的血液中就会影响神经系统对攻击性刺激的敏感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生物化学因素是引起攻击性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初步判断酒精使小刘自制能力降低,很可能发生攻击行为。

因素2:小刘错把小文当成小敏。在心理学上,这是一种移情现象,小敏很可能是让小刘产生挫败感的对象,在这种情境下,小刘把对小敏的情绪转嫁在小文身上,这时就很可能发生攻击行为。

在这种情况下,小文是很可能被攻击的,能做的就是不要激怒小刘,自己要特别冷静,如果内心慌乱也要故作镇定,用语言的迂回战术先把小刘稳住,千万不要有身体冲突行为,想办法报警或者呼救,或者慢慢靠近电梯。

当我们能预先想到处于诱发攻击行为的情境,我们也会倾向于避免让自己处于那种情境中。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女孩子做事要首先考虑自身安全问题,这才是自保最重要的前提。

                            2

小林是一名无业游民,喜欢用网络工具结交女性朋友,在虚拟网络中,也会虚拟自己的身份地位,谎称自己是一个刑警,住豪宅,并且还会去拷贝一些豪宅名车的照片,网络上的女性朋友通常会被其吸引,他惯用的手法通常是与一个网络女性朋友聊过一段时间,会引诱其发生性关系,利用性关系来达到控制的目的,而后会谎称自己因做生意失败等原因破产了,急需几万救急,这时女人通常脑袋是不灵光的,等钱拿不回来的时候才会恍然大悟是被骗了,如果女人不罢休死活要拿回钱,对小林产生威胁性时,小林很可能会对其产生攻击行为。

这是一个利用网络社交工具进行诈骗的套路,针对的是女性群体,女性通常是比较感性的,注重感情,以为自己遇到的是爱情,其实就是专门骗钱骗色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这个案例要通过以下因素进行分析:小林经常说谎,而且能把谎话说得跟真的一样。从这一点来看,小林是属于反社会型人格,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反社会者的前额叶通常比正常人小15%,而前额叶是对于攻击行为有关的脑区进行紧急抑制的。所以小林的神经系统异常导致他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

                            3

小高是一名高中生,在家里都被宠着,到学校就有点狂妄自大,有一天被老师当场点名批评,他觉得很没面子,然后召集了几个同伴,在课后将老师蒙面打了一顿。这纯属是我虚拟的一个故事,只是想作为一个心理学的案例来研究。

在这个案例中,注意小高被家里人都宠着,说明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较少遇到挫折,所以被老师当场点名就产生了很强的挫败感,这是心理学上的挫折-攻击理论,挫折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老师没有考虑这种因素,学生的挫败感直接转化成了对他的攻击。

在生活中,因为挫败而产生攻击的事件时有发生,我们在社会中生存,要明白挫败很可能引发攻击,提醒我们不要直接去诱发对方的挫败感。

                            4

一个富裕的家庭,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是领养的,小女儿是自己生的,母亲特别疼爱小女儿,大女儿就会对小女儿产生嫉妒心理,设计很多圈套来陷害小女儿。

这种场景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其实这背后隐藏着很多心理学的现象,我来重点说说诱发攻击行为的因素。

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相对剥夺,相对剥夺是指现实与期望的差距带来的挫折感,母亲对两个女儿的不平等待遇诱发了大女儿的相对剥夺感觉,从而对小女儿产生了攻击行为。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有很多不开心和不如意会来自于这种相对剥夺,特别是电视节目经常描绘富裕生活,这种期望与现实的差距会带来强烈的相对剥夺,当我们了解了心理学的这些现象,我们能更加客观冷静的避免攻击行为。

现在我们明白,攻击行为有很多诱发因素,神经系统、生物化学因素、挫败感、相对剥夺都会诱发攻击行为,掌握心理学的底层原理,能让我们更有针对性地防范被攻击的可能性,这才是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社会心理学》  戴维·迈尔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青少年的暴力倾向值得引起警惕 今年4月1日,汉川市发生一起命案;当晚10时30分左右,汉川某高中15岁学生王某...
    精气神806阅读 5,928评论 0 0
  • 1.学会在工作中学习 在工作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不断向别人讨教,这样你会积累很多实际处理问题的办法,而且慢慢...
    在装翅膀的猪阅读 3,180评论 0 1
  • #一束光的行走# 已是行走的第六天,距離黑馬河還有十五公里,也算輕鬆。早上要出發的時候,十八說能不能直接趕到黑馬河...
    梵心船长阅读 3,599评论 0 0
  • 冬天 雪总会下吧 思念的种子总会发芽吧 亲吻一下柳枝上的芽苞 春天也会醉倒在我怀里吧 为什么生命总是轮回不止 就让...
    风中听秋吟的Man阅读 767评论 15 9
  • 恋爱和结婚是两码事。 恋爱注重感受,心里舒服开心就好。还没开始就畏惧,前前后后地思虑判断、反反复复地权衡利弊,结果...
    如约而至_daisy阅读 4,014评论 2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