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育人 师德为先
“教书育人”是指教师关心爱护学生,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教师是知识的化身,是智慧的源泉,是道德的典范,是人格的楷模,是学子们人生可靠的引路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因此,我们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为教书而教书的“教书匠”,而应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可以说,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教师对学生的爱,既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热爱学生,必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时刻把学生放在心上,体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健康发展,同情学生的痛苦与不幸,与学生建立起和谐、友爱的师生关系。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不只是爱少数学生,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尤其要关心、爱护、帮助家庭有困难、学习落后、身患疾病的同学。
现代著名教育家竺可桢说过: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思想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教。也就是说:教书和育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即:教书育人,师德为先。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雅斯贝尔斯说:“将教育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这种教育是没有灵魂的。”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教育以培养真正的人,培养全面、完整的人为己任。对于所有学校来说,教学都是中心工作,但它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具体落实在教师职业行为上就是通过教师的劳动培养人,塑造人,改造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把自己的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渊博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只有其中的一朵浪花, 一粒泥沙, 而教师如同一叶扁舟, 常年累月航行于其中, 将一批又一批渴望成才的求知者送达理想的彼岸, 风雨无阻, 无怨无悔。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艰辛和挑战。
其次在教育的路途中,也应重视学生的家庭。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和永久的教师,他们在人的一生成长中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与家庭是两个并肩工作的雕塑家,有着相同的理想观念,朝着一个方向行动。在创造人的工作上,两个雕塑家没有相对对立的立场是极其重要的。”尊重家长,引导家长了解、参与、监督学校的教育工作,才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教育作用,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家长是一支蕴藏着巨大教育潜力的队伍,他们中间很多人的素质并不低于教师,教师只有放下架子,经常虚心地听取家长的批评和建议,才能调动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积极性,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
教育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 要搞好教育, 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是教师队伍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德才兼备, 方堪为人师表, 所以做为一名教师必须时刻以师德为标准来衡量自己, 加强道德修养, 使自己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以坚定的信念激励学生好好学习, 以高尚的情操去陶冶学生的心灵和情感, 以巨大的力量去鼓舞学生天天向上;也只有这样, 才能以自己满腔的热血去浇灌满园的花朵, 尽一名教师之职。
我相信自己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一定会不断提高对教师道德的再认识,规范自己的行为,随着时代的前进,不断地更新自我,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真正做到育人先育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