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简 介
佩格·斯特里普(Peg Streep)
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独立写作及与他人合著有十本书。她还是“今日心理学”网站的一位博主。现居纽约。
艾伦·伯恩斯坦(Alan Bernstein)
持有临床社工执照(LCSW),在纽约医学院执教,也是纽约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现居纽约。
培养放弃的能力
(1) 评估你的放弃能力
是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或特质决定了一个人比其他人更擅长设定目标、评价目标,然后根据需要再放弃目标?
① 接近型人格或回避型人格
安德鲁·艾略特的团队在更多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证实了接近型和回避型动机是个性的关键组成部分,值得各位做父母的注意的是,一个人进行人生规划和设定目标的方式体现的性格种类,受到幼年时期社交活动的很大影响。
以下案例可以作为参考做个简易的判断:
“理解自我和我的感受”相对于“避免对我的感受感到困惑”
“与朋友保持更加亲密的关系”相对于“避免感到孤独和孤立”
“要更稳定和更幸福”相对于“避免闷闷不乐”
在生活的某一特定时刻,我们的确都会处于既有接近目标又有回避目标的混合状态,但总体来说,一个人的目标设定类型在漫长的一生中是较为固定的。
相对而言,对回避型的关注会对人的幸福感产生负向的影响,回避型人对幸福的敏感程度较接近型人更低。
而目标脱离式的放弃,要求我们在放弃一个目标的同时,制订另一个新目标或积极的结果,在这方面,接近型人格会比较有优势。
② 依恋类型
依恋理论来自于玛丽·安斯沃斯的一系列实验。实验设计了一个叫做陌生情景的模型,用以观察婴儿与母亲一起进入实验室,在母亲离开后一个陌生人进入房间时,婴儿的反应。
而安斯沃斯把整个实验的重点放在了观察母亲回来之后婴儿的反应上。
实验结果中,多数婴儿会在自己被单独留下后显得紧张不安、哭闹,而在他们的母亲返回后立即安下心来(安全依恋型);
有些婴儿在母亲离开时却没有表现出情绪上的变化,或感到紧张不安,在母亲返回后却对母亲的接触采取了回避态度(回避型);
而还有些婴儿显示出很高的分离焦虑,与母亲分离后他们感到强烈不安,再次与母亲团聚后,他们一面试图主动接近母亲,一面又对母亲的安慰进行反抗。(矛盾型或焦虑型)
此外,该理论的后续研究中,梅因与所罗门观察到,还有部分婴儿在陌生情境中的行为无法归类到以上任一类型,于是将他们划分为混乱型。
除了安全型以外,其余三种也统称为不安全依恋类型。
就成因而言,回避型依恋主要因为母亲对婴儿来说难于接近,或拒绝婴儿的接近,婴儿会通过避免在情感和身体上亲近母亲来适应这种情况;
矛盾型依恋则是因为母亲不可靠或不可预测的行为会导致婴儿不知道母亲是要迎合自己还是拒绝自己,因此他要适应这种不确定性;
而最具伤害性的是混乱型依恋,婴儿的内心产生了冲突,这通常是因为母亲有对婴儿身体上或情感上的虐待行为。
安全依恋型则是产生于母亲通常情况下都能迎合婴儿的需求,并前后一致地对婴儿做出反应。
同时,幼年的依恋类型是一个可靠的预测标准,透过它可以判断出我们在成年后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包括亲密关系以及如何处理焦虑和调节我们的情绪。
安全依恋型儿童长大成人后会选择善解人意和充满爱心的伴侣,相比不安全依恋型的同龄人,他们能更好地调节情绪。
为什么依恋类型会持续这么长时间?因为人类婴幼儿的大脑在出生后会被重塑,以适应能够发现自我的环境,如此才能增加他们生存的概率。
而这些早期的依恋类型已经就“人际关系的规则”产生了心像和神经模板,并且这种倾向会在其整个成年期保持不变。
在艾略特和里斯的后续研究中,他们首先假定安全依恋型的成年人会把达到目标看成是一种积极的挑战,而且这挑战会让他们感觉自己能力很强。
而不安全依恋型的成年人视达成目标为一种可能的威胁,因为其中存在失败的可能,并且他们会“出于自我保护而做出避免显得自己无能的行为”。
在随后的实验中,他们发现安全依恋型人对成就的要求很高,不太担心失败,具有强烈的目标接近型人格特质,与此相反,不安全依恋类型人对于成就的要求较低,非常害怕失败,他们的目标主要是回避掌握技能和取得成就。
而在菲利浦·谢弗和马里奥·米库利的深入分析中,进一步阐明了这些依恋模式是如何将忠于目标和改变方向的紧张感联系在一起的。
从放弃的角度来看,安全依恋型人更擅长控制情绪,在认知层面上呈开放姿态,在实现目标方面可以找出更多替代性策略;
回避依恋型人则会刻意让自己远离紧张,在情感上自我封闭,从而极易失去或得不到真正让他们感觉良好且能够帮助他们度过危机的积极信号;
而矛盾依恋型人的问题比较复杂,尽管他们倾向于关注失败,但他们也想要成功,这类型的人放弃任何事情都极其困难,特别是摆脱某种人际关系。他们容易沉溺于消极的情感,左思右想,从而发现自己陷得更深。
③ 行动导向型人格或状态导向型人格
这是一个叫做人格系统交互的心理学理论,重点研究人们在面对日常事务时两种不同类型的应对方式:行动导向型和状态导向型。
这一理论是另外一种看待目标确定和目标脱离的方式,尽管也与依恋理论与教养方式联系在一起,但却不同于接近与回避理论。
人格系统交互理论明确地承认目标实施和目标脱离引发的压力,因此重点关注处理技巧。值得一提的是,行动导向和状态导向的人格也是在人类幼年时形成的。
行动导向型指的是:当感觉到压力的时候,人们能够调节消极情绪,振作精神,形成积极而明确的自我形象,果断而不依赖外部刺激,在目标确定和目标脱离两方面的行动都能产生效果。
状态导向型是指: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在压力条件下主导其行为的应对方式。
当存在压力或冲突时,这类人往往会被消极感受淹没,对于决定应对路径总是犹豫不决,他们对外部刺激很敏感,会依据最后期限做决定,迟迟不采取主动,这类人不容易做到目标脱离。
压力之下,行动导向型人会着手行动,而状态导向型人会更加摇摆不定,不够专心,分神或直接放弃行动,但在认知和情感层面上却不肯放手。在思考的角度上看,行动导向型人知道要去做什么,而状态导向型人认为做什么会导致什么结果而局限于一时情绪之中。
但是好的方面是,状态导向型的人对外界影响更敏感,更易接受外部的鼓励与刺激,实际上,仅仅是想象一段轻松快乐的时光,就可以对状态导向型人产生影响。
同样的,父母的养育方式会对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具有促进或阻碍作用。
提供指导却不加以控制,以及为孩子划定严格的界限却鼓励他们探索的体贴是养育方式,可以培养婴儿的自我调节能力,使他们长大后成为行动导向型的人。而从放弃的角度来看,行动导向型人在此事上,天然占据了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