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情诗王子的传奇

美图来自网络,致谢原创

他的一生如同简约清雅的情诗,又好似新年夜璀璨绽放的烟火。

家里有一本《哈姆莱特》,译者是朱生豪。

我一直以为他是一个翻译家。

后来,在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现场,那对幸福夫妻周小林和殷洁又深情朗诵了朱生豪写的情书。

我才知道,他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

忽的,我就对这个人产生了兴趣,有一种特别想了解他的冲动。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他如此有才,他深爱着他的妻子宋清如,他身上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怕认真。当我翻阅了许多有关他的资料,我瞿然而惊,用命运多舛来形容他似乎也不为过。

他是浙江嘉兴人。1912年生于一个破落的商人家庭。父亲陆润,母亲朱佩霞。其实,他是跟着母亲的姓。

他在初小读书时,就是班里的尖子,得甲级第一。

如果生活一直这样也好,可偏偏苦难一个接一个。

他十岁,母亲病逝。他十二岁,父亲病逝。

在那样一个乱世,他能依靠谁?

这样悲催的事情,让一个十二岁的孩子情何以堪?

他的内心经受了怎样的折磨与痛苦,我们无从得知。但他孤僻的性格,恐怕于此不无关系。

因学习极好,他中学毕业时,得到当时校长的推荐进了杭州的之江大学。真的应该感谢这位校长,为这个校长点赞。如果,朱生豪不进大学的门,他的命运或许是另外的样子。

他没有辜负老校长的栽培,他成了之江大学的骄傲。

英文读的非常好,诗也写的不错。

大学毕业,直接进了上海世界书局英文编辑部。这个时候,他开始了莎翁喜剧翻译工作。

如果是现在,我想朱生豪会翻译的更多。

那个年代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他的很多译稿或者被焚或者丢失。他或者出逃避难或者辗转流徙在避难的路上。就是这样的情况,他依旧没有放下笔,抓紧一切时间在翻译,在译文的世界策马奔腾。

1942年,对他而言可能是动荡不安的年代中,最幸福甜蜜的一年。这一年的5月1日,他和宋清如在上海结婚。

算来,这一年他已然三十岁了,是个大龄青年了。

一个孤苦伶仃的孤儿,能有一个知心爱人,有一个幸福的家多么不易啊。然而这样的温暖却短暂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划着的那根火柴,很快就寂灭在黑暗中。

婚后,他继续他的翻译工作,从来不曾停止。

1943年秋,他的健康出现了问题。可他依旧带病翻译。忍着长期的病痛,勉力支持。

到1944年的六月,他被确诊为肺结核,卧床不起。人生的大幕刚刚开启,就听到了熄灯的铃声。

他曾经悲痛地说,早知一病不起,就是拼命也要把它译完。

这一年的冬天,他含恨遗憾离世。仅仅三十二岁,三十二岁呀,真是天妒英才啊。

留下年轻的妻子和刚满一周岁的嗷嗷待哺的孩子在那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上。

漫长的余生能陪伴宋清如的恐怕只有那些爱意绵绵的情书了。

他留下的作品不多,很多毁于战火。

主要是《朱生豪情书》《朱生豪小言集》等。翻译作品比较有名的是《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

他的情书,我也找来读了读。非常美,非常纯。记得最清楚的是那句,早上醒来,甚是爱你。

他就如同一颗流星,燃烧全部的生命发出极为璀璨的光辉,迅疾划过广袤无垠的天宇。

虽短暂,但他翻译的作品,他写的情书将在中国的历史上最留下华美的一页。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