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7

   

          教研活动——  让语文走上回家之路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是全体语文老师一起教研,李晓蓉校长主讲。放学后,拿上课本直奔四楼道德讲堂。一进门,看见桌子早已摆好,按年级分的组,上面还放了大白纸和红蓝记号笔。心里便多了几分好奇和猜测。

      一个多小时的教研活动在掌声和笑声中结束了。李校长带给我们的是高屋建瓴的一个思考:我们这些教语文的老师正真需要什么?

      这次 教研活动就是一堂卓越的课堂,参加后有这样几个想法。

        一、语文课堂就要以“语用、让学”为灵魂。“语文”两个字分开来说,“语”就是说话、朗读、表达,“文”则是写作。这也是我们课堂上必须把握的点,一堂课有了朗读思考,有了说话表达,然后能用训练的语言文字,写自己的亲身体验,真实感受,语文课的目标就实现了,也就成一堂卓越的课堂。今天的活动就体现了这个思路。我们这些“学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给伙伴支招(解决困惑的策略),达成共识,共享思想。然后把参与的过程梳理出来,写下来, 写的过程其实也是思考的过程。就在李校长看似云淡风轻,实则运筹帷幄的掌控下,我们也体会到了怎样让语文回家,自己的课堂需要什么了。

      二、目标是引领一堂课的核心。李校长带来了台湾二年级的一篇文章《树真好》。让我小组内讨论制定目标。正好我们是二年级,依据课标和学情,我们定了四个目标:1.识字,积累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读课文,读好树说的话。3.感悟树的奉献精神。4.小练笔(仿写一段或两段)我们几个都认为这几个目标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可当李校长把台湾老师定的目标出示后。相差还挺大的,就最后一个目标一样。刚才回头又读了几遍童诗,对照课文分析了目标,想法就不一样了。台湾老师的第二个目标——欣赏句型的变化。让孩子们朗读中发现,这篇童诗结构基本一样,但人物的不同,大树说的话不同。我们可抓住“张开、撑着、笑着”三个词,以及大树说的三个句子来完成语言文字的训练,为续写、仿写铺路。就如窦桂梅说的,你把教材解读有多远,你的学生就能走多远。

        三、活动中,李校长引用名师们的话,还有她多年的感悟。就一个主旨,语文老师想把每一堂课上成精品课,就得“研”。这个研可以是自己解读文本的研,也可以是和伙伴一起思维交融的研。同时,我们老说让学生阅读,其实语文老师也要自己阅读,书香气息是共同的。

        四、课堂要玩转学生,少不了花样的评价。今天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每一个环节,各小组争着上台,就为了加分,就为了让小组不落后。就是小小的评价焕发了我们参与的动力,让我们对每一个问题积极思考,积极表达。整个过程没感觉到一点枯燥,一点劳累,还有意犹未尽的感觉。我们是成人尚且如此,而我们的课堂上坐的都是小孩子,他们更需要这样的激励。看似和课堂没直接关系的评价,其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许它会让孩子从此端正了坐姿,专注地倾听,积极的思考。从此孩子们有更强的团队意识,乐观向上的态度。从此不再感觉课堂无味无趣了,而是成长的沃土。当我们做到做好的时候,我们还会担心课堂吗?

        最后,想用专家余映潮的话结束——没有深刻的精致的教材研读,就一定没有好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