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角海耶尔租下了一条鲜少人经过的公路上的三块广告牌,然后红底黑字地刊登了三段标语。
“威洛比警长,你想怎么样?”
“凶手仍然逍遥法外。”
“她被强奸致死。”
这是一位海耶尔母亲用一种极端化的手段公开质疑警察局的办案能力以及处理案件的态度。
因为,她的女儿七个月前被奸杀,而七个月后警察局仍然对此案不作为。
而被挂名的威洛比警长似乎却有着众多的拥护者,从警察德克森到神父再到胖牙医甚至是广告商人都或多或少以各种理由在维护威洛比,而他们的理由都相似而单一:威洛比警长是个好人,而且他身染恶疾,时日无多。
暴烈的母亲却身体力行地怼了回去:他就算是个好人又怎么样,穿上警服他就是警察,而案子未破也是事实,他就是失职了,怎么洗都没用;还有他就算生命不长了又如何,人都有一死,我女儿不也死了吗?
所以当神父准备循循善诱的时候,她高傲地说:“喝完茶就滚出去吧。”
所以当那些学生泼水示威的时候,她冷静高傲地下车,赏了他们一人一脚。
所以当胖牙医轻蔑地嘲讽她时,她镇定地反击了牙医。
但是在威洛比警长与她对质中途,毫无征兆地喷出一口献血,溅了她一脸时,那张始终冷漠无情的脸上突然惊慌心疼。她颤抖着安慰警长:“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去叫医生。”穿上警服,他是一名警察,脱下警服,他却是还剩几个月生命的病人。
看似如狼似虎,实则假装强大。
镇子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了威洛比和母亲身上。可是,威洛比警长却不忍想象病痛使自己憔悴不堪,枯槁消瘦的样子,选择了自杀。
视威洛尔为挚友师长的德克森却因此满腔怒火,暴打了广告商人,还将人从窗户扔了出去,并因为这起恶劣事件被革了职。
从头到尾,他处处针对母亲海耶尔,暴打广告商人,都只是为了维护威洛尔而已,甚至他为此弄丢了饭碗。
这段暴虐的打戏却配了段格外温柔的音乐,像是要中和些画面的狰狞感,也像是为了暗示德克森的重情重义。
而对于母亲海耶尔来说,那三块广告牌便是她给自己立的不妥协不放弃不懦弱的标杆,所以当那三块广告牌被烧之后,她便没有了对抗的底气。因此,她毫不怀疑是处处作对的德克森放的火,于是她愤怒地选择了炸毁警察局。
她终究还是不想伤人只想示威。
所以她才打了电话试探,确定屋子里没有人之后才开始放火。可是她却没想到屋子里还有戴着耳机的德克森。
威洛比警长写了三封信,一封是告诉妻子,自己自杀的原因;一封是告诉母亲,警方为这桩案子也曾费劲心力,但终究并非神人能够有案必破。他希望母亲能够一直坚持到案件大白的那一刻,所以他为母亲海耶尔垫付了一个月的广告牌租金;第三封信则是给了警察德克森,他告诉德克森说,“暴怒不能解决问题,但镇定能,深思能。”
这三封信将威洛比警长的形象刻画得丰满而立体,似乎也能解释了为什么他会有那么多拥护者了,因为他的确也是一个好人。
前一封信为母亲海耶尔解决了燃眉之急,更点亮了她的希望;后一封信使得德克森幡然醒悟,护着那起奸杀案的卷宗,从火中扑了出来。他浑身火苗频现,可那卷宗却还是完整无缺。
母亲海耶尔的脸上又一次写满了震惊。那个在她看来一直想将案件遮掩过去的混蛋警察竟然在生死关头还想着这起案子。或许自己的坚持,有些荒唐。
当警察德克森满脸绷带躺进病房时,他看见那个被他从窗边扔下的广告商人即使不满他的所做所为,但仍叮嘱他流泪对伤口不好,然后还一瘸一拐地给他端了杯果汁。
母亲海耶尔在一次不甘愿的约会途中突然得知,广告牌是被前夫损毁的,而并非是警察德克森。她拿起酒瓶缓走向亲夫和女友的餐桌,施施然地问了句,“愤怒只会引起更大的愤怒”便放下酒瓶离开了。
母亲海耶尔放下了。
虽然前夫曾经对他家暴,并千方百计阻止她的计划,但是愤怒毫无用处。与他斗狠纠缠根本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不如就此放下,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原本的规划之中。
烧伤的疤痕蔓延在德克森的脸上,他听到旁边有人在吹嘘自己当年奸杀女孩的光辉历史,于是他记下车牌,并与之缠斗。虽然被打得鼻青脸肿,但回家后的第一件事却是将指甲中的皮屑装进试管,以便进行DNA检测。
当他把这一消息告诉母亲海耶尔的时候,她显得格外兴奋。淡漠冷酷地脸上终于开出了花来。
她对着电话轻轻地说:“谢谢你,德克森。”
电话那端满是伤痕的他笑着点头致意。
可是当警长告诉德克森DNA并不吻合,并且暗示即使那个人有作案嫌疑但隶属于是受保护的军队,无法定罪时,德克森摸出了被革职时也没舍得交出的警徽,狠狠地拍在了桌子上。
德克森打给母亲海耶尔。
虽然他们因为没能找到疑犯而失落,但却因决定一起讨伐罪犯而振作。
两个原本针锋相对的人最后坐在一辆车子里,互相原谅了彼此的伤害,也互相激励着彼此的成长。他们不再暴怒,不再狂躁,他们冷静坚毅又深思熟虑。
人在盛怒之时,毫无智商可言,如同一头不畏伤痛的猛兽一般,尽情嚎叫撕咬。但是最终,能解决问题的却是冷静的头脑和清晰的逻辑。愤怒,憎恨这些激动的情绪或许能暂时发泄心中的不满,但是除了引燃更浓烈的情绪,使自己浑身火焰之外,毫无效果。试着压抑愤怒,用冷静的思维给对手沉重一击才是有效且有力的报复。
另外,很多人都觉得人与人之间的温情,随着社会中复杂的利益纠葛而被淡化,但其实善良的人一直都在。每个人都有内心最为柔软的部分,每一个人都不是绝对的好人,但也都不是一个绝对的坏人。母亲海耶尔怼天怼地,最后却仍然心怀善意,真诚待人。
但行好事,莫问行程,善良的人终究会与另一群善良的人相遇,然后互相拥抱,互相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