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艳平青春语文同质同人群文研究(18)——苏轼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千古一爱苏东坡
——苏轼群诗阅读教学设计
群诗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这首名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临江仙·送钱穆父》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目标定位:
1.结合相关注释和工具书,读对字音,注意停连,有感情诵读。
2.通过“比较求异”的思维方式,深入领悟东坡词作的魅力,将人感悟寄托于物象表达。
3.倾听苏轼的生命感言,感受苏轼词作巨大的精神张力和生命华美。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位男人,他被称作国民男神,无数女子发出嫁人就要嫁给他的深情告白。他是艺术全才,精通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律;他是生活高手,独制各色美食,开创瑜伽健身;他是天真赤子,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贩夫走卒。他是谁?他就是千古一爱的苏东坡。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关于苏轼的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送钱穆父》,去倾听东坡可爱可敬的灵魂回响。
(设计意图:以具体可感的对苏轼的评价开启课堂,唤起学生走近苏轼的兴趣与热望,预热课堂。)
二、一读东坡,纵观其情
屏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学生活动:
1.诵读、轮读、赛读、比读,疏通诗意,理解诗情。
2.读完这三首词,你认为它们的共同点在哪里?由此,你发现东坡词作最动人的地方是什么?
明确:共同点在于都是来自于对兄弟、友人的情感底座,第一首在于怀念子由,第二首在于劝勉友人,第三首在于惜别友人,苏轼词作里最动人的地方在于他对亲人、对朋友都付诸真诚浓厚的情意,任是有情才动人。
共同点在于三首词作都有深沉的人生感悟,都有通透的人生了悟,都有旷达的潇洒情怀。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3.如果给这三首词进行两两分类,你会如何划分?
明确:第二首和第三首可以归为一类,都与春天有关;第一首和第三首可以归为一类,都与夜晚有关,都与月色有关;第一首和第二首可以归为一类,词前都有小序。
(设计意图:运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读懂读通,领悟词意,并用求同的思维方式撬动课堂,寻找苏轼词作的整合点,从整体上感知东坡词作的魅力。)
三、二读东坡,中观其味
1. 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找出其中自问自答的诗句,感悟其中真味。
屏显: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问月,问得超凡,问得飘逸;苏轼答月,答得脱俗,答得浪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怨月,怨得忧伤,怨得惆怅;苏轼解月,解得合理,解得达观。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竹杖芒鞋,劳作东坡,苏轼自问,风雨可惧?苏轼自嘲,一身蓑衣,顶风冒雨,从容向前,轻松愉悦,豪迈超然。
2.再读这三首词,关注词作中含有“不”“无”等字的诗句,比较辨析其中的诗味。
屏显: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尊前不用翠眉颦。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里的“不”充满了矛盾复杂的情绪,有对弟弟苏辙的深情思念,有对仕途失意的淡淡惆怅,有对向往朝堂的淡淡渴望又有对向往之后的畏惧担忧,在情思往复里流转,回旋。
《定风波》里的“无”,坦坦荡荡,从从容容,政治风雨,人生得失,仕途荣辱,所有名利,何足挂齿?无风无雨,人生不惧,坦然安然,寻求真我。
《临江仙·送钱穆父》里的“不”,明写歌妓,不为离别而伤感;实指劝勉友人,离别乃人之常态,莫要哀愁。豪迈是也,旷达是也。
3.如果将这三首词作放在同一空间,进一步提问,哪一首词作是他人生心态的转折点?为什么?
明确:《定风波》可以看作东坡人生心态的转折点,烟雨一生,物我两忘,在随遇而安的从容里天人合一,安放自我,不刻意,不执着,随心随性。如果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还有入仕出仕的矛盾,还有担心谗言的畏惧,还有个人得失的挂碍,那么《定风波》里,苏轼放下所有的名利得失,荣辱挂怀,在天地之间从容来去,自然进退。
(设计意图:中观读诗句,品味三首词中含有相同词语的诗句,这是先用求同思维辨析“不”在苏轼人生里的精神皈依,然后再深入比较,追溯三首词作背后苏轼不同的心灵世界。)
四、三读东坡,微观其意
学生活动:
1.猜读三首词作的写作背景,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缘事而发,你读懂了什么?
屏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这首名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开辟荒地,取名“东坡”。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临江仙》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如愿以偿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
我读懂了苏轼无论遇到怎样的人生遭遇,都能泰然处之;
我读懂了苏轼遭遇到人生大难之后,豁然从容;
我读懂了苏轼在经历生死与别离之后,平静坦然;
我读懂了被贬黄冈是苏轼的苦痛与欢喜,东坡由此诞生。
2.如果要你将三首诗中最打动你的充满人生哲理意味的词句送给友人,你会选择哪几句?
屏显:
如果朋友远在千里之外,我会选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他共赏皎皎明月,寄托对他的美好祝愿与思念;
如果朋友身处逆境低谷,我会选择“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劝勉他淡看风雨又晴天,淡看疼痛与欢喜,回首来处,一切皆好;
如果与朋友离别,我会选择“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你我都是天地间的过客,又何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呢?莫难过,不伤心,离别是为了他日相聚。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与生活相联系,诗歌的功用不仅仅在于诵读,而在于它能帮我们表达生活,帮我们在生活里寻找表达的契机,应建立学生向生活漫溯的意识。)
五、四读东坡,细观其心
这样的东坡,你热爱吗?
屏显: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这样的东坡,你热爱吗?
屏显:
经过长时间的审问,苏轼受尽折磨,差点丢了性命。后因高太后及范镇等人的积极营救,12月获释出狱。出狱后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没有俸禄,朝廷不提供食宿,其实就是带罪之身。苏轼到达黄州,看到农人们徒手插秧,甚是辛劳,于是发明了一个新的插秧工具,名为“秧马”,黄州百姓又给它另起新名,为“苏公马”。没有俸禄,苏轼带领家人们开荒种地,亲耕田园,做起陶渊明,自号东坡;没有房子住,苏轼带领大伙建造房子,起名“雪堂”。看到黄州有丢弃女婴的恶俗,苏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己不得签署公文,管理政事,而无能无为的通判官员对此恶俗置之不理。气愤之下的苏轼积极倡导成立救儿院,一方面卖字画筹钱,一方面广泛募捐,以此拯救女婴。
苏轼在黄州五年,虽然没有担任要职,但仍然以心忧天下的胸怀关注民生,为百姓做事。旷达洒脱的东坡总是在寻找着自己的生命支撑,虽然有孤寂悲凉的慨叹,但更多是忘我忘情的忠君为民。黄州五年,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定风波 一蓑烟雨任平生》、《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等脍炙人口的华美诗篇,还创作了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寒食帖》,奠定了他宋代第二书法家的地位。
——司艳平《流泪的欢笑》
这样的东坡,你热爱吗?
屏显:
在密州期间,苏轼写出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等著名词作。我更喜欢的是他那首《江城子 密州出猎》,面对朝廷又一次割地求和,苏轼内心痛恨,带领官兵到外狩猎,写下雄心豪放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公元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大学士的身份到杭州任太守,从此,杭州开始了崭新的气象。是年的杭州遭遇瘟疫,旱灾严重,百姓颗粒无收。苏轼到任后,从治愈瘟疫开始,官方自办安乐坊,免费为百姓治病,并且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的奸商;打开官府粮仓,为百姓发放粮食,免除大家的后顾之忧。西湖淤泥严重,苏轼带领百姓疏杭浚道,治理西湖,并在西湖之上建造九座亭子。被苏轼整治过的西湖,更加妖娆着她的动人容颜。西湖之上的苏堤,就是百姓为感念苏轼,为他修建,以他命名的。即使现在去往杭州游玩,杭州人总会称赞,如果不是苏东坡,西湖就会不复存在,杭州就会缺少一颗璀璨明珠!
——司艳平《流泪的欢笑》
我热爱东坡,爱他的才华横溢,多面圣手;
我热爱东坡,爱他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热爱东坡,爱他的不择境遇,安放自我;
我热爱东坡,爱他的家国天下,忘却营营;
我热爱东坡,爱他的洒脱旷达,重情重义;
我热爱东坡,爱他的从容无拘,务实为民。
……
(设计意图:以一种慷慨激昂、振奋高亢的情怀结束本节课的学习,这样的东坡值得我们热爱,值得我们追溯,值得我们效仿,进而回应课堂主题《千古一爱苏东坡》,让课堂形成圆形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