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31日 Lee公子 于杭州
不经意间又是一年过去了,年末的一个固定动作就是梳理一下今年的读书成果,回顾一下读书的心得。
2015年读了38本书,2016年读了64本书,2017年读得还要多一些,一共是82本。82本书中只有两本书是看完的(一本叫《灵国童话》,一本是蔡志忠的漫画版《六祖坛经》),其余都是听完的。2013年以后,我看书基本靠听,听书的信息量远大于看书,而且不太占用专门的时间,上下班、出游、运动、做家务这样的时间里面就把书听完了。现在软件技术方面越来越成熟,听书的体验也越来越好。
一、读书的心得
这一年来读书的体会中,最深的感受有几点:
1、能学到多少主要靠你自己的水平和境界。
能学会多少东西,书中的内容只占30%,70%依靠你自己的吸收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这就好比天上下雨,能接到多少水主要靠你自己有多大的容器。
读者自己的心智境界、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到什么水位,你能接收到的东西就到什么水位。其实学习也有一个”木桶原理“——你的认知水平高,你承载信息、知识的“观念木桶”就大就深,你获得的“观念质量”就厚重深沉。
2、“读后管理”非常重要。
读书的信息量大了以后,阅读信息的管理、阅读高价值内容的管理、阅读后思考的管理都非常重要。如果读完以后没有记录、不能查找、不能调用、不能记忆、不能应用,那差不多算是白读了,时间都浪费掉了。
读后管理是个大主题,我觉得现在还少有人提供系统方法论,也没有软件在这一方面能够完全解决所有问题。
3、心法类的书比技法类的书更有学习和掌握的价值
看一本书的水平高低,一定是先看作者掌握的心法水平——心法高,书对你的价值就高,心法低,对你的价值就低。这里说的心法,跟逻辑、框架、经验等都不是一回事,而是关于作者的思考方式、心智境界、问题视角这一类的东西。
心法不一样,用相同的技法、方法做同一件事,发挥的效果都会不一样。
仅仅传授形而下的技法、方法、技术、工具,其实只是花架子,就好像只有表面功夫,没有内力,发挥不了真正的效用。
4、读书是心灵在用餐,读不同的书就像是心灵在吃不同的饮食。
越来越发觉,读书和吃饭非常像,不同的书和资讯就好像是“快餐”“软饮料”“主食”“零食”“美食”这样的区别。
人有不同的口味,读书也有不同的品味。
书籍是心灵的食物,不同的书籍营养价值不同,对心智的改变也是不同的。
主食、美食类型的书籍,可以给心智提供强大的能量,心灵可以成长得越来越强壮;快餐、零食、软饮料型的书籍,虽然能果腹,但是长期下来就会导致心灵的“营养不良”。
5、思维需要持续“减脂增肌”。
思维跟肌肉一样,吃得太多而不锻炼,就会变得“臃肿肥胖”。典型的“臃肿肥胖”的例子就是“记不得”“想不到”“说不出”“理不清”“没思路”——这和一个身形肥硕的胖子走路气喘吁吁、笨拙迟缓的形象非常相似。
思维的锻炼,在我看来有五种方式,一种是写,一种是说,一种是画,一种是算,还有一种是冥想。
- “写”是指写作,包括文案的创作,文章写作,ppt写作等。
- “说”是指讨论,包括与人对话交流,头脑风暴,会议讨论等。
- “画”是指画图,包括绘画,涂鸦,草图,脑图等。
- “算”是指计算,包括表格设计,算法设计,计算前提设计,带入运算等。
- “冥想”,严格来说不应该算是一种思维的锻炼,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借由禅定、冥想、内观,获得知识网络的串联贯通,以及获得高维灵感的加载赋能。
以上的方式,虽然效果不一样,但是不论用哪一种方式,只要能够提高频率,思维就会越来越敏锐,越来越“强壮有型”,思维能力和水平会明显提升。
一年来,对自己影响最大的观念,有四个。
第一个观念是“认知升级”。
原来我们说“信息不对称”,现在发现人跟人之间的差距在于“认知能力不对称”——获得相同信息的条件下,认知能力低的人,无法辨别表面现象背后蕴藏的浅信息、隐信息和微信息,不能发现更深入的联系,无法做出更多的联想和判断;而认知能力高的人,却可以分辨出背后一系列信息,对现象产生更深理解、对变化进行更准确判断,进而指导自己的行为和行动,获得成果。
“认知税”和“智商税”都是跟认知相关的概念——认知能力低下是会被人以各种方式收“税”的,会造成很实际的财务损失、时间损失。
第二个观念是“高维思考”。
遇到问题不要纠结在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选项上,而要增加另外一个思考的维度,增加你的选项,从而破解两难选择。
思考层面低、思考维度少的人,会被环境中的各种条条框框、限制规定逐渐“锁死”,陷入进退两难的选择,痛苦挣扎不得解脱;一旦提高思考维度,从更高的视角往下看,就会发现迷宫的全局,找到“解锁”之法,“解脱”之路。
第三个观念是“思辨精神”。
这里说的“思辨”是“反思”和“辨别”,而不是“辩论”。今年以来认识到好多的原来一直以为正确的常识都被一一颠覆,发现世界充满了忽悠和谬误。比如,“冗余(俗称“浪费”)”其实有着重要的价值,没有“冗余”,很多事情就不可能正常运转。“混乱”其实也有着提高创造力的特殊价值,“井井有条”“整洁有序”往往就是扼杀创造性的直接原因。“KPI”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对企业其实有着深刻长远的不良影响,大家却不反思其弊端。强制要求员工打卡是一个企业衰落的开始,却很少有管理者意识到这一点。现在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是来自于100多年前的德国工厂模式,是为了制造标准化工人适应机器生产工业品而采用的方式,却沿用至今。类似的颠覆性观念很多。
第四个观念是“觉性正念”。
2015年的时候自己就接触了“觉性科学”观念,随着阅读了更多相关书籍,并和友人交流,加上自己更多的灵性层次的体验,越来越了解“觉性”和“正念”的状态和对自己的价值,并有意识地增加在自己生活中的应用。
年底读完的最后一本书是一行禅师所著的《故道白云》(又名《佛陀传》),书中介绍了佛陀自己悟道,并向诸多弟子传授的最基础的修行就是“正念”“正觉”的修炼方式,与此前所学的“觉性”就是一脉相承。
“觉性正念”可以说是近年来对自己而言学到的最重要的概念,也可以说它是一种灵性提升的修行方向,在未来会持续对我的人生产生深远影响。
二、读书的方法
-
阅读软件的推荐
主要购书和阅读平台:掌阅
自己使用掌阅作为最主要的电子书阅读软件和购买平台。虽然书的数量不如亚马逊kindle书城丰富,但是差距也不大,一般书籍和畅销书籍都有。另外软件的体验和朗读功能非常理想。最新版本的掌阅调整了朗读速度,可以以更快的速度听书,本人对此非常满意。
-
免费读书平台:网易蜗牛读书
可以每天免费读书一小时。使用iOS的屏幕朗读功能的话,可以实现听书功能(听书时将软件切换到其他应用界面的时候,不会占用一小时的读书时间),而且可以实现免费听书(用iOS系统中的朗读屏幕功能)。
软件的界面和功能都不错,不过书籍还是少了一些。
-
PDF首选阅读器:福昕阅读器
本人在iOS系统中阅读PDF的唯一工具。具有裁剪白边功能,朗读PDF功能,朗读速度也可以根据个人偏好自由调整,蓝牙耳机可以控制朗读暂停。使用体验非常理想,基本不做二选。
读书笔记的记录方法
读书过程中会形成三种笔记,特点各不相同。
-
第一种笔记是片段式的文摘或者语录,一般篇幅较短,属于文章中的核心观点或者信息干货。而且这类文摘经常需要把一些上下文中不重要的内容过滤掉,汇总到一起形成干货版的笔记。
这种笔记我采用的是“方片收集” 这个软件进行摘录,只需要复制选中的文摘,快速下拉一下菜单即可收集起来,通过合并摘录内容,把文摘汇总成为一篇文档。并可以设置方片收集与印象笔记的关联,自动保存到印象笔记中,十分方便。 -
第二种笔记是大段落的文摘甚至是整个章节的摘录,篇幅较长,一般是全书的核心章节或者详细的研究案例。这类文摘用于自己反复阅读、素材使用和对外分享。
长文书摘需要处理分段的问题和其中图片摘录的问题——很多阅读软件复制长文之后无法识别段落,全部粘到一起变成一整段的纯文本,需要人工分段,相当费神。图片一般也无法直接复制,需要保存到手机后做图片插入处理。
目前我采用的方法是使用“网易蜗牛读书”软件,调节为上下翻页,选择文本时上下拖拽,并复制,粘贴出来的文本能够分段,非常省事。而且此软件中的图片可以直接保存到手机,也比其他电子书软件存图方便。 -
第三种笔记是自己读书过程中产生的思考碎片,陆陆续续会有很多,需要汇总、发散和深化。
这类笔记我使用脑图软件单独进行记录,并没有跟书籍的文摘放在一起。
读书笔记软件推荐
-
大纲式笔记软件:幕布
2016年开始使用幕布,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大纲类软件,摘录时候是大纲,查看可以是脑图。这个软件摘录好的文章,分享出来非常方便,在微信中可以直接查看内容的大纲视图。支持云同步。
-
专门做读书笔记的脑图软件:MarginNote(iOS版)
MarginNote是专门用来做读书笔记的脑图软件,笔记与脑图、大纲相结合的设计相当独到,我很多年前就付费购买了这个软件,但是因为与我的使用场景不匹配,实际使用不多(但是我对这个软件评价很高)。
-
脑图软件:Xmind(iOS版)
2017年出炉的PC版Xmind Zen和Xmind(iOS版)是做思路整理和笔记整理的重磅工具。Xmind是所有脑图软件中唯一可以在多个主题之上做“概要总结”的软件,这个功能在读书笔记中也经常用到。
Xmind(IOS版)的功能强大,界面良好,用途不局限于读书笔记整理,是很好的思考辅助工具。目前阶段免费,并且有良好的云同步支持。
怎样做读书管理
-
在任务管理的软件中专设一个学习列表,把想要阅读的文章、音视频、书籍的名称或者链接能够快速添加进去。
例如我目前使用todoist管理任务列表,其中在“项目”类别中就建立了一个“学习清单”,方便把朋友圈、微信群、文章中推荐过来的需要学习的信息快速分享到“学习清单”中。
-
建立自己的读书数据库,把读过的书籍的信息管理起来。
我把自己读过的书籍建立了一个数据库,读完一本书就填写一次,这样能够完整记录自己的读书体会。
这个数据库最早是2016年开始建立,每年会根据我的填写需求更新一个版本,当年的数据库表格只记录当年的阅读书籍。今年是第三年,也是这个数据库的第三版了。
在此分享一下这个读书数据库的模版链接。
使用在线数据库方式统计阅读书籍的好处很多:
- 首先这种方式可以量化你的阅读体验,比较全面地记录阅读相关信息;
- 最重要的是可以随时查询、筛选、统计、分析,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阅读行为;
- 另外就是这种方式是跨平台的,手机、iPad、电脑上都可以操作;
- 界面美观,填写操作特别方便,实在不是excel之类的软件可以与之比较的。
目前,读书数据库是个人数据库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我会年复一年坚持填写。
谈一谈听《每天听本书》这样的音频书的体会
我在得到app、中信书院app和掌阅app中都有订阅过音频书,这类书籍的讲解是把一本书的精华内容讲给你听。一本书长则40分钟,短则10分钟就讲完了。
书里面拿出来讲解的内容,都是解读者按照自己理解的重点筛选出来的东西,并不是与你的认知理念能够产生共鸣的东西。听这样的书,感觉类似于有人硬给你夹菜,不管这个菜对不对你的口味,都会硬塞到你的碗里来,这样的饭吃起来其实并不舒服。
音频书是典型的用于“果腹”的快餐式浅阅读,书中太多“血”和“肉”的内容被过滤掉,仅仅保留一些“骨头”和一点“皮”,其营养是严重不足的,深度也是大大被削弱的,听完之后往往都会有没有“吃饱”之感。
我有好多本书都是读完原作之后再去听音频书,本想回顾书中重点,但是发现原著中很多引起自己思考和共鸣的精彩观点和描述全然不见踪影,回顾效果比较有限。
但是音频书却另有一个重要的价值,就是帮助筛选出自己希望阅读的好书——通过有限时间内快速了解一本书的主体内容,可以确定自己需不需要阅读原作,值不值得花更多时间进行一次深度阅读并付费购买书籍。
比如,《枪炮、病菌与钢铁》《美国种族简史》等书就是我在听完音频书之后决定购买并阅读原著的。
音频书对我而言还是有特定价值的,与原著阅读结合,两种方式相得益彰。
三、书籍推荐
五星级评价书籍推荐
书名 | 作者 | 出版年份 | 国家 |
---|---|---|---|
未来简史 | 尤瓦尔·赫拉利 | 2017 | 以色列 |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之旅 | Elisabeth Haich | 2010 | 瑞士 |
万历十五年 | 黄仁宇 | 1997 | 美国 |
跃迁 | 古典 | 2017 | 中国 |
开启你的高维智慧 | 刘丰 | 2017 | 中国 |
故道白云 | 一行禅师 | 2007 | 越南 |
2017年自己评价为五星级的书籍有6本。这些书中都包含了高深的智慧,书中的内容能够让我产生深刻认同和共鸣,对我有巨大启发,并对我的认知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四星级评价书籍推荐
书名 | 作者 | 出版年份 | 国家 |
---|---|---|---|
人一半外星人,一半地球人 | 李卫东 | 2010 | 中国 |
神秘的量子生命 | 吉姆•艾尔-哈利利 约翰乔•麦克法登 | 2016 | 英国 |
能量 | 潘·格鲁特 | 2016 | 美国 |
阿米:星星的孩子 | 恩里克·巴里奥斯 | 2015 | 智利 |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 贾雷德·戴蒙德 | 2008 | 美国 |
我懂你的知识焦虑 | 罗振宇 | 2016 | 中国 |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 张宏杰 | 2016 | 中国 |
饥饿的盛世 | 张宏杰 | 2016 | 中国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 张宏杰 | 2014 | 中国 |
下游老人 | 藤田孝典 | 2017 | 日本 |
绍兴十二年 | 夏坚勇 | 2015 | 中国 |
平均的终结 | 托德·罗斯 | 2017 | 美国 |
淹没的辉煌 | 夏坚勇 | 2007 | 中国 |
学习之道 | 乔希·维茨金 | 2011 | 美国 |
枪炮、病菌与钢铁 | 贾雷德·戴蒙德 | 2006 | 美国 |
第三种黑猩猩 | 贾雷德·戴蒙德 | 2012 | 美国 |
黑匣子思维 | 马修·萨伊德 | 2017 | 英国 |
2017年自己评价为四星级的书籍有17本。这些书往往内容精彩,观点独到,对自己见识、视角、认知能力的提高都有很大助益的书。
特别推荐的书籍
特别推荐刘丰老师的《开启你的高维智慧》一书。本书是今年对我产生最大影响的书籍(没有之一),已经读过两次,2018年还要再读一次。
本书采用科学语义系统透彻地解读了儒、释、道、神四学之间的相通相异之处,用高维视角俯瞰地球世界的逻辑,并解释很多宇宙高维运作逻辑,解惑了很多身心灵方面的问题,智慧高绝,可以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书浅”来评价。
但此书不见得人人都能读懂读通,理解本书需要很多知识储备,例如量子物理中的一些概念,中医中的五运六气、道家的理念、佛教的理念、灵修中的观想等等。本书任何时候读它都不晚,不过能够建立高维宇宙世界观,肯定还是越早越好。
全年读书清单一览
书名 | 作者 | 出版年份 | 国家 |
---|---|---|---|
未来简史 | 尤瓦尔·赫拉利 | 2017 | 以色列 |
入门:古埃及女祭司的灵魂之旅 | Elisabeth Haich | 2010 | 瑞士 |
万历十五年 | 黄仁宇 | 1997 | 美国 |
跃迁 | 古典 | 2017 | 中国 |
开启你的高维智慧 | 刘丰 | 2017 | 中国 |
故道白云 | 一行禅师 | 2007 | 越南 |
人一半外星人,一半地球人 | 李卫东 | 2010 | 中国 |
神秘的量子生命 | 吉姆•艾尔-哈利利 约翰乔•麦克法登 | 2016 | 英国 |
能量 | 潘·格鲁特 | 2016 | 美国 |
阿米:星星的孩子 | 恩里克·巴里奥斯 | 2015 | 智利 |
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 贾雷德·戴蒙德 | 2008 | 美国 |
我懂你的知识焦虑 | 罗振宇 | 2016 | 中国 |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 张宏杰 | 2016 | 中国 |
饥饿的盛世 | 张宏杰 | 2016 | 中国 |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 张宏杰 | 2014 | 中国 |
下游老人 | 藤田孝典 | 2017 | 日本 |
绍兴十二年 | 夏坚勇 | 2015 | 中国 |
平均的终结 | 托德·罗斯 | 2017 | 美国 |
淹没的辉煌 | 夏坚勇 | 2007 | 中国 |
学习之道 | 乔希·维茨金 | 2011 | 美国 |
枪炮、病菌与钢铁 | 贾雷德·戴蒙德 | 2006 | 美国 |
第三种黑猩猩 | 贾雷德·戴蒙德 | 2012 | 美国 |
黑匣子思维 | 马修·萨伊德 | 2017 | 英国 |
时间的朋友2016年 | 罗振宇 | 2017 | 中国 |
一只牡羊的金刚经笔记 | 郝明义 | 2009 | 台湾 |
颠覆世界的城市化 | 陈功 | 2016 | 中国 |
巨婴国 | 武志红 | 2016 | 中国 |
盔甲骑士 | 罗伯特·费希尔 | 2003 | 美国 |
荣格自传 | 卡尔荣格 | 2010 | 瑞士 |
身体中的宇宙 | 尼尔.舒宾 | 2016 | 美国 |
丝绸之路 | 比尔·波特 | 2013 | 美国 |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 | 彼得·弗兰科潘 | 2016 | 英国 |
生命清单 | 洛里•斯皮尔曼 | 2015 | 美国 |
前世的秘密 | 泰德•安德鲁斯 | 2011 | 美国 |
房债 | 阿蒂夫·迈恩 阿米尔·苏非 | 2015 | 美国 |
彩云之南 | 比尔·波特 | 2013 | 美国 |
外星人就在月球背面 | 李卫东 | 2009 | 中国 |
坐天下:张宏杰解读中国帝王 | 张宏杰 | 2016 | 中国 |
生命之轮 | 伊丽莎白·罗斯 | 2013 | 美国 |
赌客信条 | 孙惟微 | 2013 | 中国 |
医生的精进 | 葛文德 | 2015 | 美国 |
曾国藩的友人与敌人 | 张宏杰 | 2014 | 中国 |
房地产的繁荣与萧条 | 托马斯·索维尔 | 2013 | 美国 |
我们为什么会发胖 | 盖里·陶比斯 | 2015 | 美国 |
第七感 | 威廉·达根 | 2017 | 美国 |
痛点(小数据) | 马丁·林斯特龙 | 2017 | 美国 |
每天最重要的2小时 | 乔西·戴维斯 | 2016 | 美国 |
下游老人2 | 藤田孝典 | 2017 | 日本 |
佛陀 | 凯伦·阿姆斯特朗 | 2013 | 英国 |
无子人生 | 酒井顺子 | 2017 | 日本 |
知鱼之乐 | 王东岳 | 2012 | 中国 |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 奥野宣之 | 2016 | 日本 |
煮酒探西游 | 吴闲云 | 2009 | 中国 |
海奥华预言 | 米歇·戴斯玛克特 | 1993 | 法国 |
灵国童话 | 迈克尔·拉度加 | 0 | 美国 |
生命之花的古老秘密 | 彩虹战士 | 0 | 美国 |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 | 尤迦南达 | 1955 | 印度 |
江南之旅 | 比尔·波特 | 2017 | 美国 |
历史的温度 | 张玮 | 2017 | 中国 |
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 | 奥野宣之 | 2016 | 日本 |
选择的自由 | Thomas J.ChalkoMSc | 2013 | 澳大利亚 |
低欲望社会 | 大前研一 | 2015 | 日本 |
结婚为什么 | 小丑鱼 | 2016 | 中国 |
生命的不可思议:胡因梦传 | 胡因梦 | 2011 | 台湾 |
背叛之星 | 奥森·斯科特·卡德 | 2016 | 美国 |
亚特兰蒂斯,太古的世界 | 伊格内修斯.唐纳利 | 2016 | 美国 |
天机 | 陶淘 | 2015 | 中国 |
如果房子会说话 | 露西·沃斯利 | 2015 | 英国 |
给孩子讲量子力学 | 李淼 | 2017 | 中国 |
看经济穿越剧 | 吴晓波 | 2016 | 中国 |
外星人的惊天秘密 | 胡刃 | 2015 | 中国 |
历史何其相似 | 宋燕 | 2015 | 中国 |
回旋宇宙 | 朵洛里斯·侃南 | 2008 | 美国 |
中医祖传那点儿东西(1) | 罗大伦 | 2012 | 中国 |
中医祖传那点儿东西(2) | 罗大伦 | 2012 | 中国 |
冥想 | 肖文健 | 2013 | |
一个瑜伽行者的自传 | 尤迦南达 | 2006 | 美国 |
来到地球的第一天 | 黄章晋 | 2014 | 中国 |
六祖坛经(漫画) | 蔡志忠 | 2012 | 台湾 |
一个人到两个人:银河系亲密关系实用指南 | 2017 | 中国 | |
了凡四训 | 袁了凡 | 0 | 中国 |
六祖坛经解读 | 比尔·波特 | 2012 | 美国 |
最后,推荐多年前看到的一幅关于读书意义的漫画,个人觉得非常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