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谈语言》系列文之一
在思想观念领域,有很多很多的谬论、误区和表达错误,来源于语言方面。或许是由于对基本词义的错误理解、扭曲性地夸张,或许是由于对语言规则的无视和破坏,比如犯狗戴嚼子的错误、主谓搭配不当的错误等等。有些明显的错误过于荒诞而被人们避免,比如,没有人会说“我歇了一顿碗”,但是“我旅了一次游”的这种语言错误,就经常有人在犯。还有一种更为隐蔽的语言错误,经常发生在组词方面,不论英语,汉语,或者其他哪国语言,词与词之间可以组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新的词使用,是最基本的语言现象。但是,组词如同组织句子一样是有规则的,不是任意什么词都可以相互搭配在一起的。比如你可以说“平均分配”,但你不能说“平均性交”,因为你这样说,别人不知道你想表达什么,感觉怪怪的。但这仍然属于显性的错误,很多普通人通过语感直觉,就能够避免犯这样的错误。最难避免犯的错误,是那些除非语言专业学者,一般人根本察觉不到的组词搭配错误。此类错误中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机会平等”这个词组合。
让我们分别来分析“平等”和“机会”这两个词。从语言规则上讲,“平等”一词必须是针对人类、生命这类概念来使用的,显然,你不可能要求“马桶”与“政党”平等,它们虽然都是汉字,加在一起说却不是人话。语言规则要求我们在使用“平等”一词时,它所包含的目标对象是无限的,全部的;它所包含的意义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没有具体情形的。在这种意义下,我们才能够说“上帝面前,生命权利都是平等的”,或者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机会”这个词,它所适用的对象,显然是指人的行动的目的,而且是指行动目的在一个具体的情况下的条件、环境和可能性。比如人们需要享受教育,那么一个人就会谋求有上某某大学的机会。好事、利益人人都想得到,人们才去关心实现这件事的机会;如果一个目标唾手可得或可有可无时,所谓机会没有意义;如果一件事人们不需要或至少此时此地此情形下不需要,那么所谓机会就无从谈起。比如一个人无意于当美国总统,那么所谓“当美国总统的机会”就是无意义的,我相信这种所谓机会对很多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比如,假如能够入职中兴公司并进而成为高管,对于一个三年前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令人垂涎的机会,但现在是怎样就很难说,而对于一个谷歌公司的员工来说,这种所谓的机会简直是无聊透顶了。再比如,对于一个排队等待上游船游湖的旅客来说,你来强拉他与你一起去玩蹦极,这绝不是一个机会,如果他恐高的话,你还不如直接把他杀了。总而言之吧,每一个人都有他自己在某时某地某种具体情况下所需要的机会,不存在无限的、全部的、绝对的,无条件的,笼统的没有具体情形的所谓机会。
我们现在可以看出,“平等”与“机会”这两个词是多么的对立,简直如同水与火,仿佛好似羊头与狗腿,把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前后意义打架,完全不知所云:一个中国人与一个美国人,成为美国总统的机会能够平等吗?需要平等吗?对于一个具体的男人,全体的女人需要一个与他性交的“平等机会”吗?
一定会有人跟我争辩说,“机会平等”不是你说的那个意思,假如一个企业招工,上千人来应聘,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官爷亲戚,有平民百姓,我们提出要求“机会平等”,难道不可以吗?那么我会告诉你,这个企业招工面对的不是全人类,是有数量的一千人,对于这种具体情况,这就叫做一个竞争。对于那些根本不需要来竞争这个职位的人来说,有必要给他提供所谓机会吗?没有这个必要,那就是范围有限,范围有限,就不能使用“平等”这个词。语言规则要牢记,胡用乱用,思维必然出岔屁。古今中外,对于这种情况的词汇适配,都是使用“公平”这个词,就是要求有规则,对规则提要求。从两人决斗到万人竞争,一句“公平”与否足矣。显然,规则适用的人数必然是有限的,规则内容也必然是具体的,相对的,有条件的。这样,“规则”与“公平”两个词汇和谐地搭配在一起,就成为“规则公平”这种意义清晰、明确,恰当的新词汇了。
那么,刚才非要使用“机会平等”的那个人,以后你要与数名男士竞争一位美女的话,你可以提出你的“规则公平”的要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