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坎卦(☵)之痰湿体质
《易经》中坎卦“☵”象征水,因气而产生水。水向低处流,造成土地下陷。这种特征在体质对应上,也正好是以水湿困土(脾脏)形成的痰湿体质。因此,我们今天就来谈谈坎卦体质之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者一般症状:晨困,在晚上睡眠充足的情况下,第二天早上起来后九、十点还犯困、想睡回笼觉(巳时,正好是足太阴脾经的循行时间);口黏,痰多总想吐;舌体胖大,舌苔水滑或厚腻;身体沉重,慵懒无力、心意疲乏、精神难聚(脾胃不足,身上湿气困脾土);胸闷、肚胀、腹部肥满松软、渴不欲饮;平时多汗且黏、面目皮肤油脂较多;大便不成形、稀稀拉拉,便溏;眼泡肿,眼皮下垂;发根油腻,瘙痒,额头油光可见;运动少;平时饮食上多以甜,奶油、油炸、肥肉,油腻为主。心理特征,性格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
痰湿体质主要与脾虚相关。人在35岁以后,随着运动量和新陈代谢功能降低,再加上膳食结构不合理,易发胖,会出现大腹便便,肌肉比较松弛的,这种胖属于虚胖,而虚胖就属于一种病症。从面色来看,痰湿体质的人面色没有光泽,发白发暗,有一部分人属于油性的体质,虽然没有光泽,但是分泌的油脂也会显得脸上有油光。这多数都是脾胃运化功能衰弱导致的营养堆积津液不能正化,产生“湿,瘀,痰”堆积。脾主湿,肺主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与胃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肺不运,水湿流注胃肠,聚为痰饮(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
痰饮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留或渗注于体内某一部位而发生的病证,这是广义的痰饮,其中痰和饮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它们都是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所谓“积水成饮,饮凝成痰”,其次它们又可能成为新的致病因素。一般以较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痰不仅是指咳吐出来有形可见的痰液,还包括瘰疬、痰核和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的痰液,临床上可通过其所表现的证候来确定,这种痰称为“无形之痰”。
痰饮多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及七情所伤等,使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气化功能失常,水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津停滞而成。因肺、脾、肾及三焦与水液代谢关系密切,肺主宣降,敷布津液,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肾阳主水液蒸化;三焦为水液运行之道路。故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常,均可聚湿而生痰饮。痰饮形成后,饮多留积于肠胃、胸胁及肌肤;痰则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而筋骨皮肉,泛滥横溢,无处不到。既可因病生痰,又可因痰生病,互为因果,为害甚广,从而形成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
痰饮为水湿所聚,停滞于中,易于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例如,肺以清肃下降为顺,痰饮停肺,使肺失宣肃,可出现胸闷、咳嗽、喘促等。胃气宜降则和,痰饮停留于胃,使胃失和降,则出现恶心呕吐等。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功能出现疲软,会有腹胀,腹满,也会有呕吐的现象。“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身体里的水湿积聚过多就会变成饮,饮聚集久了,慢慢会变成痰。痰和还没来得及凝结成痰的水湿聚在一起,就形成痰湿。
痰湿会随着气血到处流窜,停留在不同部位,可表现出不同的疾 病或症状。比如,脂肪瘤就是痰湿造成脂肪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
脾虚时食欲不振,就连喝下水的都化不了,一走路水在腹中都能发出声响。喝入的水和吃进的食物不能正常吸收转化成津液,就变成中医讲的水湿。水湿的人身上总有味道,睡过的房间也潮闷,因为废水排不出去人体自我感觉也沉闷
通常食五谷蔬菜容易吸收,如若整天大鱼大肉,多油腻甜食,肥甘厚腻,头发易脱落。脾气运化功能出现障碍,不能水谷精微,反而痰湿内蕴,湿气重浊导致气上下运行不畅,代谢不利,易造成痰湿堆积。甚至造成脾气下降,眼泡肿,眼皮下垂。脾虚者出汗两级分化比较明显,要不就是明显的无汗,要不就是出汗过多,通常吃饭走路都比别人出汗多。痰湿体质患者长期小便浑浊气泡沫。
痰湿体质与遗传有着关系,如果父亲或者是母亲有着向心性肥胖,孩子们就要尤其小心,在平时饮食运动方面就要小心,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就是后天失养,脾胃功能不好造成的,一般情况下,痰湿应该排出体外,却因为暴饮暴食或者是饮食不规律引起的体内积聚,伤害了脾胃的运转功能,导致很多东西排不出去,造成痰湿体质。
我们体内水的运化过程就像“烧开水”,水烧开后变为水蒸气,能通行于身体上下、表里,起到滋润身体的作用,但是如果水没有烧开,就无法被身体利用,聚集在身体里成为“湿”。湿属阴,会耗损阳气,造成机体阴阳失衡。
再加上湿具有缓滞、黏腻的特点,使得机体气机不畅,处处羁绊。 就像逆水行舟,即使用了很大的力气来划船,但因为有水流的阻挡,所以前行 缓慢。湿性属阴,身体湿气重,会耗损溫暖身体的阳气,使人变得怕冷。痰湿者通常脚是凉的。
一般痰湿体质常见于肥胖的人群。这类人患消渴症,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较高。
痰湿体质的如若选用中药治疗,可以辩证论治,在“四君子汤” 基础上采用“六君子汤”等。 膳食上可以采用化痰去湿的“山药冬瓜汤”:山药50克,冬瓜150克,慢火煲汤30分钟,调味后即可饮用。
从脾虚→生湿→气滞→生痰的过程,体内的阳气也是由盛到衰,邪气从弱到强。临床上更复杂。全方位调整体质,改变生活习惯,首先是饮食问题。
第一、不要暴饮暴食和进食速度过快,以免增加脾胃的负担,加重痰湿。食而不化便会生痰,饮食需要清淡,粗茶淡饭最好(现代人基本都是营养过剩),晚饭尽量少食;平时少食肥肉,牛奶,绿茶,枇杷,李子,柿子,海参,甲鱼以及甜腻油黏的食物。可以多食扁豆,薏仁米,茯苓饼,葱,姜,蒜,海藻,海带,海蜇,紫菜,橄榄,竹笋,冬瓜,萝卜,金桔,芥末,山药。
第二、取消甜食,甜点,少食零食。少量食糖本身补脾,吃多了则会伤脾。物无美恶,过之为灾。最重要的是我们所说的糖是指蔗糖,麦芽糖,而绝非是蛋糕甜点中添加的白砂糖(基本都是人工合成)!
第三、平时饮水要小口喝温水,少饮多次(大口喝水会加重脾负担),忌饮冰镇饮料,尤其是碳酸饮料。
第四、要保持居室要朝阳干燥,空气流通,衣着应该宽松透气,多进行户外的活动,可以做桑拿,汗蒸,打开腠理来帮助这个湿邪的外出。
第五、脾主思,过度思维活动会加重脾胃负担,特别是在吃东西的时候,就不要看电视,看手机。现代人更需要专心吃饭,减少应酬。
[按语]
脾胃虚寒的人禁食牛奶及奶制品!痰湿体质者选择艾灸的主要位置有关元穴,中脘穴,丰隆穴,三里穴,脾俞穴,胃俞穴。一般来说,每个穴位在10到15分钟最佳,并且艾灸的时候要感到温热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