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读书打卡第305天,我是来自山西太原的史文霞,今天的读书内容是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第三章《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的第七节:《教育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大人?》
教育“一切为了孩子”是谎言。孩子是实现官员、校长的政绩,老师的业绩或物质利益的工具。大人们从孩子身上榨取了利益,并给孩子制造了难以承受的痛苦,还强调一句“一切都是为孩子好”,何等卑鄙!。
并且现在政绩、业绩的主要评判标准是升学率,而升学率的蛋糕是固定的,于是压力不断升级,而最后承受这些压力的,还是孩子。
父母教育孩子,不仅是要孩子证明自己是最强的,更要证明,他这个父母也是世界上最出色的。而当孩子生了重病,父母的意愿一下子又跌回到原处——希望他健康快乐就好。
其实,优秀并非来自高压,平庸也不是因为轻松,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马丁纳的《改变,从心开始》中讲到,快乐有三个层次:竞争式快乐,条件式快乐和无条件快乐。
竞争式快乐就是,“我一定得比你强”,否则就痛苦。我们现在社会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其实都停留在竞争式的快乐这一层面。这种竞争式快乐的可怕之处在于,陷入竞争式快乐中的人,势必会被魔鬼的这一面所折磨。
所谓的条件式快乐,是很客观的快乐,就是自己有一个条件得以满足就会很快乐。譬如你的愿望是挣到多少钱以获得经济上的自由,当这个愿望实现后,你就很快乐,而不会沉浸在“比尔·盖茨比我有钱多了”的痛苦中。
无条件的快乐,马丁纳称为“至乐“,处在这一层面的人,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条件就能感觉到快乐与祥和。
毫无条件地去生活,接纳自己是个可能犯错的血肉凡躯,并欢迎改变、死亡和受苦;不执着于结果,能享受和体验充实人生的过程;对于沿途的幸福安适与种种经验充满了感恩之心,还能心平气和的对待他人和自己。无条件的快乐,需要我们自己去学习才能达到。
孩子可以因为一切事情而快乐,如果没有受到干扰,孩子能够专注的去做他们想做的一切事情,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娱乐。(如吃糖、玩游戏、竞争式快乐)
条件式的快乐和至乐能点燃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觉得不虚此生,但假如只剩下竞争式的快乐,就会时时感到深处地狱中。
假如孩子的生命意义就是给别人提供竞争式的快乐(不是为自已),那就会产生巨大的无意义感。(这应该就是孩子现在厌学的最主要的原因。)
其实健康和优秀并不矛盾,如果家长一开始就选择保护孩子,让他们免于目前教育体系的伤害,那么最终会发现,孩子收获的并非是平庸,而是孩子的才能得以巨大释放,并且孩子的生命一直处于快乐之中。(多美好正常的状态,可都被家长和社会破坏了。)
家长最容易打破这个绞杀孩子的链条。可以对孩子说,从现在开始,请享受生命,而不必非得等考上北大清华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