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合格的金庸迷,“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看过10部影视剧,小说不过读过四五部的样子,却着实没有小时候第一次看剧时的画面感记得清楚,这也许正是影视作品的意义吧,更浅显直观得表达中心思想,但是金庸对我的意义却十分重大,骨子里的儒家思想可以说有70%是受乔峰郭靖们的影响。
记忆中第一次为金庸的作品所折服是《天龙八部》,拙劣如我无法描述一个十来岁的孩子看到杏子林一幕的满腔热血,一米七十几的黄日华在我看来如同一尊有血有肉的神一样令人敬仰,以至于在后来读小说时每次都要把“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这一节先读个过瘾。当然,萧峰的人格魅力升华在结局,“教单于折箭 六军辟易 奋英雄怒”,这也是我觉得这个人物比侠之大者的郭靖更加完美或者更加理想的原因。虽然中国人总喜欢看大团圆结局,但是中国的英雄却总是悲壮而孤独的,不像漫威的英雄们有统一战线一同战斗的朋友或家人,也不似007总有艳遇,每次都能成功完成任务,我们的英雄总是有一种悲情在。从文天祥、岳飞、到董存瑞、王成,也许是受了孟子“舍生取义”的教化,我们似乎觉得英勇就义更能凸显英雄的伟大,直到现代社会我们也常常看到被树立的模范、典型,常常是为了工作或者为了社会为了国家为了理想,无暇照顾家中老幼,牺牲自己的时间、健康、家庭去实现对社会的价值,有所失去更能触动我们的心。
悲观的说,萧峰的一生可以说是失去了所有,父母、爱人、他呵护的丐帮、他的国家、民族,没有身份认同感的他却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宋辽两国几十年的太平。他的经历和他身上的气概满足了传统文化中的所有对男性的要求或者理想,可以说在未成年时代,他一直是我的精神信仰。
听一个长辈说,儒家是教人入世的哲学,可进入社会后,反而觉得自己的思想处处碰壁,可能我还是不够修为不够坚定吧,这时的我总想追寻一种解脱。虽然是个公务员,可我讨厌政治,内心像个幼稚的愤青讨厌一切套路和虚伪,才慢慢明白家国天下不是想象的那样简单,黑白善恶不是可以划分的标签,才懂得为什么武侠小说会被叫做成年人的童话!
也许是知道了自己做不了英雄,我开始从令狐冲身上试图找到超脱的方法。令狐冲是一个心性十分通透和旷达的人,虽然师父师娘和小师妹误解他,正道同门排挤他,但是他身上却没有萧峰的那种愤慨和悲情在,他的思想也是自由的,不会被捆绑,因此不沉重,一琴一箫即笑傲江湖,哪理你世事几度春秋,可这岂不是违背了君子修齐治平的基本理想?如此生而为人到底意义何在?如果说天龙和笑傲是金老爷子在儒释道哲学上的思考和挣扎,他们也恰如其分的让我找到了归属感,当我为生活琐事、感情问题、工作不顺陷入苦闷,当我为社会淡漠、人情疏离、国情复杂而郁结难舒,我常常因为找不到抓手而觉得痛苦,扪心自问,到底什么才是最终信仰,才是能解决问题能推动社会的思想?
作为封笔之作,《鹿鼎记》一直有不小的争议,争议往往在于这到底叫不叫做一部武侠小说,但是不可否认这是金庸突破自己衰年变法的一部作品,我认为争议应该在是该看做老先生阅尽世事后的玩世不恭,看山是山的终级修炼,还是该当成对传统文化的颠覆和质疑?有一句话说的好,再伟大的作家也不过是书写他的片面而已,也许我们不该把任何人神化,妄图找一位精神导师去解决你遇到的所有困境和难题,或者给你看整个世界的纷繁复杂,能在他们的作品中找到自我,学会思考,就是收获吧。
该秉持自己的初心亦步亦趋,还是该放下执着看淡得失,又或是一句玩笑犬儒主义?虽然年轻人依然迷茫,但是至少人生多了几种可能不是?
最后,祝金庸老先生身体健康,福寿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