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培养兴趣,让美好填满每个角落!
朋友生病住院,买了点水果,还带了束鲜花去探望。从病房出来,听到走廊里护工阿姨在咬耳朵:中看不中用,过不了几天全扔垃圾箱了,买点水果多实在。或许是特意说的。
她们却不知道,我这位朋友却是出了名的爱花。朋友圈里晒的最多的就是订制的各种鲜花,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既让我们羡慕嫉妒恨,也无意中生出许多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鲜花于他而言,是乐趣,也是享受。“子非鱼,岂知鱼之乐”,护工阿姨哪能体会?!
据说,听一首喜欢的歌,多巴胺可以分泌到30%,吃一顿美食,多巴胺可以分泌到60%,总之做自己喜欢的事,多巴胺最多可以分泌到80%。与自己的心上人恋爱,多巴胺则可以分泌100%。
多巴胺是一种脑内分泌物,它负责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也称为甜蜜因子。它分泌的多少左右了你心情的好坏。
能否遇到心爱的人只能听天命,但听喜欢的歌和吃美食几乎都是我们力所能及就能实现的小美好。对普通人而言,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应该也不算太难吧。
人生就像一个巨大的磨盘,每个人推着自己的石碾努力着,忙碌地运行着,童年都不例外。升学的压力,工作的烦恼,生活的忧愁,乃至为人父母的操劳,一点点打消我们“苦尽甘来”的自信。
年轻时的房子、车子、孩子、妻子、票子,五子登科;中年人还要加上身子、位子、老子,更需负重前行;老年人风烛残年、苟延残喘,更让人唏嘘不已……
生活实苦,但我们不妨自己给它加点甜!
要给生活加点甜,从生理科学上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让美好的东西更多充满自己的生活。
常常有人调侃说,男人不抽烟,不喝酒,还能有啥爱好和乐趣,活着干什么呢?由此也以将来会没朋友、没人脉、没本事,诱导和绑架了无数年轻人!
有人喜欢把吃喝嫖赌当成人生快事。什么“烟酒不吃,猪狗不如”,“不嫖不赌,枉为人世”,如果不妨害他人和社会,可以悉听尊便,这些来自于人性本能的不良嗜好或许确实是某些人快乐的源泉,但这绝不应该是全部!
世上美好的东西有很多,兴趣爱好也是。比如蓝球、足球,象棋、围棋,游泳、跑步、健身等;还有画画、书法,唱歌、跳舞,种花养草,包括“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的摄影、美食、旅游、读书、写作等等。
再有三五知己品茶论道,亲朋好友齐聚一堂赏美食、看美景,尽享天伦之乐,不也乐乎!它们有些来自于人性的本能,但更多的需要培养和挖掘!怪不得有专家说,快乐其实也需要教育和培养的。
前段时间《我是演说家》里一名叫康瑜的女孩感动了无数人,也让我热泪盈眶。她在云南支教,教会5万多大山里的孩子写诗,让他们去表达、被倾听、被关注,最最重要的是学会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
其实美好的生活不一定需要大富大贵,只要吃穿不愁,你就可以活得其乐无穷。
去过不少年轻人的家,夫妻不是下馆子,就是点外卖,厨房的柜子和冰箱常常空空如也,连一瓶矿泉水、一包方便面都没有。那么豪华装修的家,却总觉得少了点啥,像个冰窟,没有一点温度。
会照顾自己的人,家里多少要有点烟火味的。他们习惯把美好的东西填满在家里的每个角落,无论在外面经受怎样的风霜雨打,回到家立马被美好事物包围住。
那种感觉就像烦恼被安装了静音装置,从滚滚红尘折返世外桃源。是啊,生活实苦,得学会给自己加点甜!
02
忆苦思甜,让小确幸萦绕身边!
前几天,与几位从非洲肯尼亚回来的同事聊感受。他们体会最深的就是现在的国人“生在福中不知福”!
说起非洲,给人的第一感觉可能首先是穷,其次苦。确实战乱、饥荒、疾病,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每月1000元人民币在当地已绝对是高工资了,但一包方便面的价格普遍在10元左右,桶装方便面更是在20元以上,方便面都是他们难得品尝的美味佳肴!
可非洲虽然极度贫穷,每天几百万人为饥荒、疾病所苦,研究却发现,非洲人却是最乐观的人,自杀率全球最低,并对未来充满盼望。
国内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拿起筷子吃肉,放下筷子骂娘。为什么呢?这是一种相对被剥夺感所致。尽管收入增加了,但由于财富两极分化,总觉得自己所获的收益比别人少一些,自己的利益被剥夺了。这样一种相对被剥夺感,就会产生一种不快乐。
再加上房价、物价的持续飙升,教育、医疗保障体制的不健全,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这便会产生许多心理问题。最后收入提高了,但时时被OUT的焦虑和紧迫感无处不在,不快乐更多了。
自杀和抑郁已毋庸讳言,或许是当前国人最常见的一个词了。
不少自杀的孩子家庭条件优越,就读于私立名校。对于出生下来就生活在蜜罐中的孩子们,享受着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高营养并均衡的饮食条件、个性化高档次的教育资源,那么还有什么不满意,不继续享受人生而去选择终结自己的生命呢?
不少人怪罪家长、学校和当前的教育环境,说:"你们不了解自杀的孩子们自身有多么痛苦!你们不理解!"但是这可不能成为"年轻人轻生"的原罪。
如果回想一下父辈们,甚至看一看目前中国山区希望小学的孩子们。他们有的需要徒步走几十里的山路上下学;有的每天的饮食只有米饭和咸菜,吃一顿豆腐都是大餐;有的冬天教室里面没有暖气,手上冻疮开裂仍然坚持写字。
这些吃上一个鸡蛋就是过年的孩子们在应对艰苦生活的同时,每天仍然坚持学习。什么是他们持之以恒的动力?我们这些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人明白,学习再苦,也没有面朝黄土背朝天,在地里刨食苦!
反观现在,在再苦不能苦孩子的教育观念下,“穷父母,富二代”比比皆是。他们在“寓教于乐”中长大;社会物质丰富,缺乏奋斗的动力,没有人生的根本追求;流行颓废文化,没有经受过挫折教育,青春期遇到一点不如意就“要死要活的”。
忆苦才能思甜。这一代的年轻人,更需要眼界走进贫穷的山村或第三世界国家,去体会怎样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乐观上进的生活态度。
生活总是酸甜苦辣,有挫折和坎坷。很多时候,一些美好的小习惯、小确幸可以帮我们渡过人生的苦厄。
可是生活里,很多人:
宁愿躺在沙发上用点外卖吃薯片,也不愿意煮顿健康美食慰劳自己;宁愿打卡迟到被罚款,也不愿意提前一天配好要穿的衣服节约时间;宁愿满身横肉,步履艰难,也不愿意健身锻炼;宁愿床单和被子发霉,也不愿意拿去清洗晒太阳,好让自己在香气中睡个好觉。
我们有太多敷衍自己的日常而不自知。我们总是自己安慰自己:有钱的人太操心,学习成绩好的人太累,天天健身的人太苦,可因为你不到那个层次,所以他们的快乐你不懂,但他们的神采飞扬来自于心里的底气和快乐!
无论怎样,一个人借故堕落总是不值得原谅的,越是没有人爱,越要爱自己。
如果感觉生活糟乱,想改变现状,不妨先读本喜欢的书、或为自己洗手作羹汤、听一首美妙的音乐作为奠基仪式。也可以从健身或整理家居开始,在生活里越委屈,越要爱自己,而爱自己就要从坚持一个个美好的小确幸开始。
让好的习惯持之以恒,小确幸天天萦绕,你会发现世界会逐渐变亮,心情会越发明媚,令人委屈的空气也跟着变得稀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