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说到鲁迅先生,你会想起什么?是初中晦涩难懂的课文?还是那个长大褂,短平头,黑胡子的照片?还是他的那些爱情?
有一个人,鲁迅的爱情里面没有她,可是,鲁迅却是她的世界,我想说的,不是许广平,而是朱安。
她不美丽、不聪慧。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坚韧,善良、只会简单得写几个字。
鲁迅说,她是母亲给他的礼物。
如果她嫁给当时中国其他的普普通通的男子,也许可以平稳的相夫教子度过一生,可惜,她嫁给了留学归来,壮志满怀的鲁迅。
鲁迅留学归来之后,和她虽然在同一个屋檐下,一开始鲁迅也想和她好好相处,尝试和她交流,对她说,有一种糖很好吃,她听了,马上迎合,对对对,那种糖我吃过,特别喜欢。可是,鲁迅说的,是日本的,中国并没有,她不知道,自己的迎合,却让她的大先生对她,只有嫌弃,到最后,每一天话都不多说,
平心而论,鲁迅和朱安之间的差距委实太大,一个是满腹经纶的海归,一个是大字不识的村妇。不可逾越的差距,带来了无法消除的鸿沟。
但是,朱安对鲁迅的生活,真的可以说是无微不至。
据她邻居俞芳回忆说:大师母(朱安)每次烧粥前,先把米弄碎,烧成容易消化的粥糊,并托大姐到稻香村等有名的食品商店去买糟鸡、熟火腿、肉松等大先生平时喜欢吃的菜,给大先生下粥,使之开胃。她自己却不吃这些好菜。”
朱安不识字,但她知道鲁迅的“写字”是神圣不可打扰的。所以,她白天都在厨房忙活,几乎不去书房,以免打扰丈夫。有时,同院的俞家小姐妹吵闹,朱安也提醒她们不要吵大先生,甚至低声下气恳求她们:大先生回来时,你们不要吵闹,让他安安静静地写文章。
朱安和鲁迅很少交谈,她并不知道鲁迅爱吃什么菜,但她自有办法。她从饭菜的剩余量来判断鲁迅的口味,假使一道菜吃剩得差不多或吃光了,她就揣摩鲁迅一定喜欢吃,下次就多做一点。这一细节显露出一个女人的细腻,一个妻子的苦心和一份难以诉说的深爱。
我每一次看到这里,都觉得无比沉重,作为我们旁观者,知道她们之间没有爱情,最后的结局对于朱安来说,也是悲剧,但是那个在爱中的女子,还是一直默默付出。
直到后来,鲁迅带回来了许广平。
我不知道那对朱安来说,是一种怎么样的打击。她是不是会在看见他的大先生搂着他的新人,露出不曾对她有过的笑颜的时候,躲在房间里默默哭泣,一遍遍告诉自己,没关系;我不知道她听见没有和自己说过多少话的大先生却和别人有了孩子的时候,她是有多么撕心裂肺的痛,告诉自己,大先生有孩子了,我应该高兴……
甚至鲁迅去世后,她还和许广平的儿子通信,有些想他们了,让他寄一张和母亲的合影。我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总是会感叹,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爱,我爱你,所以我爱你所爱的,鲁迅有多么对不起她,她就有多么爱鲁迅。
在鲁迅先生去世之后,有人责怪她没有保护好鲁迅的遗物,没有人看见,她知道鲁迅先生手稿将被拍卖的时候,她的无奈,她的挣扎。
那个时候,许广平以及很多文人拼命联名反对都无济于事,她一个弱女子,除了求别人帮忙,还可以做什么?
事后,又那么多人过来责怪她。
她终于忍不住,发泄了出来:
你们总说鲁迅遗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多么无奈?多么心酸?饶是她这样受惯了委屈的人也控制不住了,这么多年的委屈,婆婆的不理解,别人的责骂,都融入了这句呐喊。
我记得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的话,情绪一下子激动,是的,我不平,为那个女子,为她的爱。
她一直将她自己和鲁迅先生绑在一起,作为他的附属品也没关系,哪怕他不爱她,他没有给过她一点点的关心。
他带给她的是什么?是日本留学是她的孤独,等待大先生归来的守候;是连话都不说的嫌弃;是光明正大另娶她人的伤害;是劝她另嫁他人的抛弃……
可是她呢?她依旧将她的大先生放在她的心窝,甚至她的遗愿也是,把她和大先生葬在一起……
她是给鲁迅的礼物,最后变成鲁迅的遗物。
世间被爱的人是幸福的,也是任性的,经常一遍遍的踩踏爱他的人为他编织的绿荫。
我放下书,酸涩的眼很不舒服,耳边总是回荡着朱安的话,我也是鲁迅的遗物,为什么你们不保护我……
朱安,可惜,一生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