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有了商鞅后,觉得商鞅说的很有道理,于是准备变法,但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于是就和商鞅合计,该怎么处理,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商鞅舌战群臣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
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意思就是要顺势而为,当下的形势,以前的古法都没啥用了,必须要变了。
立木为信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虽然说服了秦孝公,又舌战了群儒,但百姓这里还是比较担心的,因为百姓基本不相信君王们说的。于是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
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两黄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斤金(古时的“金”实际为黄铜)。”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两黄金(黄铜)。
于是百姓们就相信了,立法是有效的,应该遵循,商鞅通过两件事摆平了所有障碍,开始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