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非常荣幸的参加了苗寨、佘家、武丘三个乡的语文,数学,思品课的县级验收的学习。
我也非常荣幸的被安排听了三节语文课,这三节语文课各有所长,听了之后还是很有感触。
下面就苗老师的这一节课我进行一下教学流程的回顾。
苗老师一开始让学生读谜语。通过学生的读引出《雷雨》这一课。师生共写课题——雷雨。老师板书,学生书空时,老师提醒学生书写这两个字应该特别注意的笔画。老师注重了学生书写能力的培养。
之后,他让学生齐读课题两遍,他发现学生有拖音现象,遇到了问题及时的强调学生不拖音并范读,让学生练读两遍。在复习旧知环节,检测字词的掌握情况的时候,他让学生读词语,学生仍然出现拖音情况。这时候老师的不放弃很重要!
她耐心指导学生,示范读,领读,然后让学生练度读,挑战难度时,男女生对读,随机点读,仍然指导学生做到不拖音,这一点对培养学生以后朗读的好习惯奠定了基础。苗老师先让学生集中识字,然后进入下一个环节进行阅读教学的主要环节。
课件出示:让学生默读课文,想哪几段写了雷雨前?哪几段写了雷雨时?哪几段写了雷雨后?。学生读完之后直接提问学生,学生也回答1至3自然段写雷雨前,4至6自然段写雷雨时,7至8自然段写雷雨后。但始终没有让学生动笔在自然段前标序号,这是二年级学生最应该做的,也是最简单的,也是必须要做的事情。这个小细节还是不容忽视的。
让生找出前三自然段都写了哪些景物?教师在课件中圈出来,学生齐读。师接着问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分析雷雨时和雷雨后,基本上同雷雨前的做法是一样的。教师以讲为主,学生的主题地位,体现的不够明显。比如,教师让学生再找景物有什么特点?学生找出来之后,要让学生说出她自己思考的内容,他思考的结果是什么?要让学生表达出来,而不是让教师讲出来。让学生读,在读中去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样就把学生的主题地位给突出出来,真正的解答是学生在读中自己解决问题。
文章在进行思维训练时,苗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我是写话小能手”。雷雨后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然后创设情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前几天刚下过雨,写出自己的发现,仍然从你闻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这个拓展小练笔设计的很好,只是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当中,学生就仅仅能够从课本上找到雷雨后闻到?听到?看到?在生活实际当中,学生没有被启发出来。这个环节很重要,学生在课堂上朗朗的读书声很重要,其乐融融的氛围也很重要,但是给学生静心思考的时间更重要。这一点,老师没有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就造成了启而不发的局面。
然后老师布置作业,整个课堂环节设计的也很完整。听过之后,感觉这个老师提升空间还是蛮大的。
这位老师的语言很有感染力的声音,面部表情也很有亲和力,很适合做老师。
这位老师的优点有很多的,激励语言比较灵活。比如坐在最后排的那位女生回答完了之后,老师这样激励她:“你真会学习,你还能学习致用,真的很了不起。这时候,我抬头看了看坐在我旁边回答问题的这个小女孩的时候,她的眼睛里都放着光。可见老师表扬语的威力有多大。
教师只有放下自己的身份和学生成为朋友,学生才愿意听你的。学生才愿意和你学。苗老师在要求学生做的时候,她是这样说的:“找到的学生举手告诉老师”。“可以用端正的坐姿和举手的姿势告诉老师”。这明显的是老师在要求学生如何做。老师是老师,学生,你终究是得听老师的,这种高高在上的教师姿态是不可取的。若能够放下老师的身份,与学生是平等的地位,把学生当成朋友。效果会明显的不同。若换成这种说法,“某某同学已经用坐姿告诉我了,他找到了”。这样的话,老师所提到的某某同学就是个榜样。这个学生无形中就会以榜样而自豪。因为他是自觉做到的。那么,其他学生也能够自觉的去模仿,而并不是要求去做的。
教师的导语设计上也是个问题,用了第一课时导语引入的方式上的却是第二课时的内容。很显然,导语是多余的。导语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作用也是相当重要的。
还望这位老师在导语设计上多研究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