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以安娜和列文两个人物为线索,一边是安娜走向悲剧的道路,一边是列文走向光明的道路,小说情节说不上很精彩,但是心理描写很精彩。
安娜,一个聪慧美丽的女子,有自己见解并广泛接触新事物,不仅深知自己的个人魅力点并能加以利用,只要她想,迷倒的人大概也是排长队的吧。她前半生和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结婚生子,又因为一场偶遇遇到弗龙斯基,偷情,挣扎,逃脱,离婚,卧轨,此后人生的道路似乎早已预定。
谁又能够知道呢,一次偶遇,一次对话,下半生的轨迹就已经悄然改变了。不知道后来的安娜在想起这一次相遇时,有没有后悔呢。
她和弗龙斯基的悲剧只能说是当时社会背景所导致的。贵族社会不容许一个偷情离婚的女人出现在公众场合,但是男人却可以。弗龙斯基得到了爱情,但是男人还需要更多的社交、权利,弗龙斯基一次次的外出让只能独自相处的安娜一次次陷入更深的崩溃境地。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当时自己所处时代环境的特点,以为有回环的余地。而抛弃一切远走他乡却又是怎么都做不到的,尤其是弗龙斯基。
婚内遇到真爱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争议最多的话题。好在在现在,大不了一纸离婚,跟了新人去。今天在看《乡土中国》的时候,看到作者写的一句话“离婚法稍稍宽了一些,夫妇间感情联系的本相,表露得就不太好看了”。可不是吗?在古代尚没有那么多一生一世人的故事,在光怪陆离的今天,即便婚姻法没有宽少许,也总有万千种办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分开便分开,撕心裂肺也好,痛不欲生也好,现在人似乎忘了好友好聚好散这个选择,偏偏要把曾经那么真心对待过的人和感情撕碎扔到尘土里,也一点不介意自己的丑相是如何赤裸裸地暴露。
安娜的事情如果放在现在,根本不是大事。我最意外的是安娜和弗龙斯基在一起后的一次次争吵、一次次和好,她想好要脱口而出的话,想好哪一个点要占上风,也知道争吵的底线是什么,看到这里的时候其实已经基本知道她和弗龙斯基的结局了。我是以为会有什么更大的事情才导致他们决裂的,因为既然安娜选择了弗龙斯基在一起就应该知道在一起后两人的境遇好不到哪里去,但是只要他们两人自己还爱着,我以为就够了,但是摧毁爱情的往往就是一开始我们自动选择忽略的小事。这么聪明富有魅力的安娜,在爱情面前,同样那么渺小。
看过的俄国小说不是很多,此前看过《罪与罚》、《卡拉马佐夫兄弟》,基本都会探讨死亡的问题,另外还有宗教信仰、人活着的意义,这些基本是避不开的。这些小说中总有一个人在思索人生的真谛,信仰的意义以及对死亡的思考。在《安娜》中列文就是这个人,他的人物形象很“俄罗斯小说式”。他的哥哥的生病给他带来死亡的思考,由一开始的恐惧到后来苦苦思索再到最后的领悟,他在婚姻、劳动和自己的事业中得出信仰的平静。
原文总有一句“死亡拥有一切的力量”。的确,不管是现实中,还是小说中,一个将死的人总是能获得所有的谅解。安娜丈夫以为安娜快死了,于是欣欣然原谅她去照顾她,然后被自己崇高的感情所感动。但是当安娜快好了的时候,所有仇恨又理所当然回来了。只能说这描写的很真实。我们可以原谅一个将死之人,可以原谅一个落魄之人,但是前提是他必须是将死,他必须是真落魄。所以可以想象史记里伍子胥鞭尸是有多么浓烈的仇恨(这个情节历史并不存在)。
还记得安娜浑浑噩噩跳下去后脑袋里在想着自己在干什么,醒悟想起来的时候一转眼就被火车碾了过去。《神雕侠侣》里杨过16年后没见到想见的小龙女,伤心之余跳下断肠崖却大难不死,对着担忧他的郭襄说道“我已死过一回不会想着再死了”。事情是很容易解决的,大不了一死,想不开的人是真真想死的,但是若是有重活一次的机会,也是毫不犹豫想活着的吧。
出轨被出轨、伤害被伤害,难过的时候尽情的难过,但是别忘了世间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再看一眼。